浙博举办夏衍纪念展:“沈氏曾藏”再现“夏公之风”
TL;DR
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夏衍诞辰125周年纪念展,展出其捐赠的94件书画作品,包括齐白石、郑板桥等名家之作。展览展现夏衍的豁达人生和桑梓情怀,作品现为公共文化财富。
Tags
“齐白石墨虾图轴”“齐白石画蟹图轴”“郑板桥兰竹图轴”……“万流景仰——纪念夏衍诞辰125周年暨捐赠展”11月1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悉数展出夏衍先生生前捐赠给浙博的94件(组)书画作品。

图为展出的“齐白石墨虾图轴”“齐白石画蟹图轴”。新华社记者冯源 摄
这批作品是1989年捐赠的。走进浙博之江馆区四楼书画馆C区,观众端详一件件名画,不难发现,上面都钤印着“仁和沈氏曾藏”的方章。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纪云飞说,这是夏公晚年在考虑捐赠收藏时,请好友齐燕铭专门篆刻的印章,用“曾藏”代替书画藏家常用的“珍藏”,一字之改,彰显通透豁达的人生智慧。

图为展出的“郑板桥兰竹图轴”。新华社记者冯源 摄
夏衍原名沈乃熙,1900年出生在当时的杭州府仁和县,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和杰出的革命文艺家。他逝世后,家人遵照遗愿,将他和夫人的骨灰撒入了家乡的钱塘江。至今,杭州闹市中还保留着他的故居。

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冯源 摄
此次展览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展现了夏衍在家乡的生活以及他捐赠给家乡的艺术瑰宝,并向观众介绍了夏衍在文学、戏剧、电影等文化领域的不凡成就,和他对杭州的桑梓情怀。
展出的“沈氏曾藏”里,齐白石和“扬州八怪”的作品占了较大比例,其余的则是海派、浙派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当时与夏衍交往密切的多位社会名人的作品。纪云飞说,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鉴定同类型书画的“标准件”。
“像‘扬州八怪’是哪八个人,书画界说法不一,他都收藏到了,这对于浙博的书画收藏是很大的补充。” 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杨陆建回忆说,“夏公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但是我们每次登门,他都会和客人说,‘老家来人了,麻烦你们等我一下’,然后来迎接我们。我们上门接受捐赠时,他见了我们,就说‘随便挑’。”
“眼前这些熟悉的书画,曾经挂在家里的墙上,收在书房的书柜里。它们是爷爷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忙碌工作之余的精神栖息地。”夏衍之孙沈翔告诉记者,幼时的他就和祖父宠爱的大猫一起,看着祖父展看书画。现在,这些书画已经遵循祖父遗愿,从个人的书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和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得到精心保存和展示,自己也感到安心和欣慰,“来参观的朋友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感受,都是对夏衍先生的最好告慰。”(记者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