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学:让丝路文明联结成交流互鉴的画卷
TL;DR
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多国学者,促进丝路文明交流。研究吐鲁番文物揭示多文化融合,推动全球学术合作与民心相通。
Tags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0日电(记者张瑜、周生斌、尹茹红)“它们就像身体的两只手臂,我们需要把这两只手臂连起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艾瑞克·亨特用这个比喻,道出中外学者跨越山海、相聚吐鲁番的原因:100多年前,一部分吐鲁番文物散落世界各地,另一部分留存原地,如今,学术合作正在让它们重新“对话”。
10月18日,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教授皮特·茨默在研讨会现场作主旨报告。新华社发(刘字昂摄)
10月18日至20日,吐鲁番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吐鲁番市举办。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7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围绕吐鲁番学研究新成果、丝路文化保护与发展等8个议题深入交流。
历史上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我们研究的领域中,吐鲁番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世界的中心’。”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教授皮特·茨默介绍,吐鲁番出土文物的研究价值横跨语言学、艺术史、宗教史等多个领域,深入研究这些文物对理解人类文明交流史至关重要。
本次研讨会上,皮特·茨默的分享缘起于一份来自吐鲁番、现藏于柏林的手稿残片,它同时写有回鹘文和汉文,“这表明在过去,回鹘人不仅是虔诚的佛教徒,其僧侣、学者、诗人及作家也为佛教思想作出了独立而重要的贡献。”
北京大学世界历史学系林丽娟副教授认为,基督教圣徒圣乔治的故事从叙利亚文被翻译成粟特文、回鹘文,在当地广为流传,并可能由此传播至北京乃至中国南方,融入当地宗教文化。“从西到东,吐鲁番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
茶歇时分,会议室里交织着各国语言,不同国籍的学者围聚一起、热络交流,不时因新获信息或观点共鸣而拍掌叫好。“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林丽娟说。
10月18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艾瑞克·亨特在研讨会现场聆听主旨报告。新华社记者 周生斌 摄
近年来,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吐峪沟石窟等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遗址与文物相继发现,新出土的多语种文书和珍贵文物,为全球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注入新鲜活力。“我非常高兴能与中国学者合作,我们各有优势,这是双向共赢的过程。”艾瑞克·亨特说。
吐鲁番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张勇表示,这些年,中国以更开放的态度推进吐鲁番学国际合作。在政府的关心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在中外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弘扬传播下,吐鲁番学研究成果丰硕。
如今,吐鲁番学研究领域,中国新一代学者正快速成长。19世纪至20世纪初,国内具备叙利亚文本释读能力的学者寥寥无几。此次参会的意大利比萨大学退休教授皮耶尔·乔治·博尔博内惊喜地发现,“如今中国年轻学者已能流利掌握这些语言并开展文本研究”。
吐鲁番学的价值不止于学术互补,更在于促进民心相通。“正如吐鲁番的出土材料,一面可能是汉文,另一面或许是叙利亚文,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拥有何种学科背景,学者们都能在此找到共同语言,实现相互促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