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台州:从山水哲思到中国之治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台州以和合文化为核心,将传统智慧融入社会治理、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通过柔性调解、民主协商和生态治理,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Key Takeaways

  • 台州以和合文化为基础,推动社会治理从柔性调解到民主立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 在共同富裕方面,台州通过和合班子、产业协同和民企文化,促进内部团结与外部共赢。
  • 生态治理中,台州以蓝色循环项目为例,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 和合文化从典籍走向实践,成为破解当代难题的智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 台州通过全球论坛分享和合经验,为世界贡献东方智慧。

Tags

台州文化企业民主立法
"台州以“和”为基,以“合”为径,从以文化人、化解矛盾的柔性调解,走向制度保障、凝聚共识的民主实践。"

  一座城市如何讲好“文化的故事”,进而汇聚起善治之智?

  ——让传统文化走出典籍,与当下和世界对话。台州,正在探索完成这一命题。

  这座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城市,以“和合”为精神内核,让古老的文化智慧融入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实践之路。

  追溯文化根脉,台州的“和合文化”有其深厚积淀。在这片山水之间,智者大师开创首个中国化佛教宗派——天台宗;道家高士张伯端悟“阴阳和合”创立南宗;一代大儒朱熹两度主事桐柏宫,留下“中和之道”的思想印迹;寒山、拾得被后世尊为“和合二圣”,象征人心调和、众缘和顺。

  这些思想财富在台州交融汇聚,使“和合”升华为贯通古今的精神气韵,也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

  “和”,意味着和谐、和平、中正平衡的处世之道;“合”,象征汇聚、融合、联合共进的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孕育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当下,这种精神在台州延展出三重路径:社会治理的“人与人之和”,共同富裕的“人与社会之合”,以及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之融”。

  从天台调解室的一杯清茶,到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一张选票;从三门城西村68年接力绘制的一张蓝图,到一家民企传递给员工家属的一张“孝心卡”;从守护碧海蓝天的“蓝色循环”,到连续四年高朋满座的全球论坛……台州以问题为牵引,以实践为路径,让“和合”不再停留于典籍,变成了可感可用的治理智慧和发展动能。

  善治之道:一杯清茶“解心结”,一张选票“定村事”

  “和合”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台州以“和”为基,以“合”为径,从以文化人、化解矛盾的柔性调解,走向制度保障、凝聚共识的民主实践。

  追溯台州“和合善治”的源头,人们总会提到那片诞生寒山拾得传说的“和合圣地”——天台。在天台县三合镇的“和为贵”东部和合调解中心,从事基层调解工作40余年的王继福总结出一套“情为先、礼为上、法为本”的工作法。他认为,与法院严格依法判决不同,基层调解更重“商量”,讲究“情字为先”。一场持续8年的兄弟土地纠纷便是明证。

  三合镇大横村的汤氏兄弟因父亲遗留的2亩田地界址争议,从“竹竿量地”到“镰刀相见”,矛盾愈演愈烈。调解人员摸准了兄弟俩“争地更争气”的心结,镇领导牵头制定方案,先由村干部梳理档案明晰权属,再由调解员反复上门唤起手足亲情,最终才拿出以法律为依据的调解方案。在调解室的氤氲茶香中,这场跨越近3000个日夜的争执,最终化作兄弟两人交握的双手。2020年至今,此类调解模式在台州全市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0.01万件,成功率高达99.43%。

  这股“柔性化解”的文化力量,在温岭演进为一套“刚性制度”。上世纪90年代末,温岭经济高速增长,但也率先遇到社会转型难题,矛盾多发,信访不断。1999年,当地为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首创“民主恳谈会”,把干部和群众请到一张桌子上“当面说、当场议”,基层民主有了新表达。

  从化解矛盾的“对话会”,到决定村庄发展的“决策会”,再到审查政府预算的“议事会”,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最终与人大制度结合,催生了“参与式预算”。

  82岁的退休工人叶满河,是这场民主实践的忠实参与者。2010年,他第一次报名参加温岭市交通局的预算恳谈会,激动得凌晨4点就起床,反复整理发言材料。当他提出的“增加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等建议被采纳,出现在政府预算中时,他欣慰地感叹:“看来政府是尊重我们老百姓意见的。”15年来,他提出的40多条建议被采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府“钱袋子”守护者。

  如果说“民主恳谈”让公众的声音进入了村庄和会议室,那么如今的台州,正让这种协商精神进一步延展至立法领域。近年来,台州市不断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建立全国首个地方立法市民库,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民主恳谈+立法问计”活动,确保立法最大程度反映民生、汇集民意、集中民智。2015年以来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3部,155.85万人参与立法,收集意见建议377万余条。

  这一体系使“协商共治”进一步拓展为“民主立法”,让立法真正扎根民意土壤,也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台州实现了从“决策前的倾听”到“法治化的回应”的跃升。

  从天台的一杯清茶到温岭的一张选票,再到“立法民意通”里指尖直达的民声,台州把“以情化解”的群众智慧,升级为“以理凝聚”的制度力量,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看得见、跑得动、落得实”。

  共富之基:“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

  如果说“善治”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那么“共富”则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合”。这种“合”,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而是多元共进、协作共赢的社会关系。

  在三门县城西村,几代人都熟知的一句话是:“书记换了九任,蓝图没换。”68年来,这座集体经济强村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7年第一任村书记立下“靠集体致富”的愿景开始,历任书记延续了“前任帮后任”的传统。

  这种“以和为贵”的文化,穿越时空,逐渐凝聚出强大的发展合力:村里从“一穷二白”起步,靠“手拉车队”完成原始积累,到1972年创办第一家集体企业变压器配件厂,再到发展壮大加油站、农贸市场等多元产业,如今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高达9.3万元。城西村的“和合班子”,以内部的团结、传承与无私,有力保障了集体经济发展。

  而在产业层面,台州正将这种“内和”精神推向更广阔的“外合”格局。天台县以“和合文化”赋能制造业集群,推动汽车及轨道交通零部件产业抱团发展,形成了从县域到全球市场的“共赢链”。

  这里的龙头——银轮股份,是我国汽车热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也是行业标准的“组长级”起草单位。它带头倡议成立天台县汽车产业协会,主张同行企业“拼产品不拼价格”,以和合之道构建“竞合”关系。协会现有会员企业近300家,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共赴展会、共拓国际市场,推动行业迈向共赢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的产业生态。

  与产业协同的外部“共赢”相呼应,在台州的民营企业内部,同样流淌着“以和为贵”的管理智慧。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代表。创业30年,阮氏三兄弟至今未曾“分家”,被誉为“台州奇迹”。公司为入职满5年的员工父母办理“孝心卡”,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出资,每月汇入一笔钱,让孝道成为连接企业与家庭的文化纽带。正如公司总办主任郑慧莉所说:“‘和’是‘拼’的前提,内部和谐了,外部竞争才有力量。”

  从三门的“和合班子”到天台的“和合链群”,再到民企的“和合文化”,台州正以“和”为基、以“合”促兴,探索一条从“内部共治”走向“产业共赢”、从“企业之和”走向“生态之合”的现代共富之路。

  生态之美:“天人合一”的蓝色回响

  台州的“和合”,最终回归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这里的“和”,是对生态平衡的顺势而为;这里的“合”,是政府、企业与公众共担的行动自觉。

  椒江区“蓝色循环”项目,就是这座城市将“天人合一”理念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生态治理方案的生动注脚。

  几年前,43岁的椒江渔民卢妙还常常把打捞上来的塑料瓶顺手扔回海里。“带上岸不仅占地方,还要自己处理,多麻烦。”这是当时渔民的普遍心态。如今,卢妙却成了积极的“海洋清洁工”。每天收网,他都会顺手把海里的废塑料捞起来,送到“小蓝之家”收集点。一个塑料瓶的回收价值从最初的3分钱涨到2毛钱,“海上捞垃圾”成了新的收入来源。“现在看见垃圾不顺手捞,自己都觉得别扭。”卢妙笑着说。

  这种行为转变的背后,是一整套“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椒江区通过搭建“小蓝之家”收集网络,动员渔民成为海洋垃圾的“前端收集者”;同时引入企业参与,将海洋塑料经过分拣、清洗、再造,制成具有国际认证的高附加值产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每一件海洋塑料制品生成独一无二的“出生证明”,解决了公益与市场之间的信任链条问题。

  这一看似地方性的创新举措,却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联合国评审团给出的评价是:“它以东方的智慧,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路径。”

  “人类与海洋是和合共生的关系,”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王卫阐释道,“当保护环境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时,就会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的双赢,这正是‘和合共生’理念在现代环境治理中的完美体现。”

  在台州,和合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之源,也是一种制度之流,更是一种发展之道。它把古老的东方智慧,化作破解当代难题的钥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底色。而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即将迎来第五届的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正是台州将这一系统性实践与世界分享的窗口与平台。

  文化,如果不能与现实相遇,就只能停留在展馆与典籍中。台州,正用“和合”这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善治之道、共富之基与生态之美,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贡献着一份来自东方的和合共生智慧。(记者 黄书波 李坤晟 魏董华)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