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场馆来自“旧馆”改造,如何确保全运会顺利办赛?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第十五届全运会超过90%场馆利用旧馆改造,通过智慧化、绿色低碳和人文关怀升级,确保赛事顺利举办。改造注重AR导航、无障碍设施和可持续运营,降低成本并提升观众体验。

Tags

全运会

  新华社广州11月3日电 题:超九成场馆来自“旧馆”改造,如何确保全运会顺利办赛?

  新华社记者马晓澄、钟焯、杨深深

  在高楼林立的广州市中心,有着一片超50万平方米的运动空间——天河体育中心。这位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体育“老友”,正迎来它的第三次全国运动会。从1987年六运会、2001年九运会,到如今的十五运会,升级改造后的“天体”不仅依旧神采奕奕,还更加智慧。

  走进天河体育中心,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就可以实现场馆内高精度的AR(增强现实)导航。实景与导航路线的无缝衔接,让观众找座、找卫生间不再是难事。还有数字人客服“乐融融”深度融合智能导航、问询、应急三大模块,及时响应,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

  让“天体”这样的老场馆焕发新活力,是十五运会场馆建设的重点。据十五运会组委会介绍,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办工作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有效降低了办赛成本。

  以广州为例,通过举办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广州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场馆群和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2010年广州亚运会,使用了竞赛场馆82个,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70个。

  “正是基于这样‘丰厚’的家底,本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30个比赛场馆,全部是老场馆改造。”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基于全市体育建筑面积598.93万平方米、规模以上体育场馆62个的基本情况,执委会在成立之初就充分结合广州赛区承办比赛项目的特点,按照“统筹办赛、一馆多赛”原则,确定了对30个场馆进行集约利用、改造提升的总体方案。

  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智慧化改造在十五运会上体现。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在如厕这一关键小事上做尝试——近600间卫生间采用电子标识,可以根据售票情况灵活调整男女厕位,缓解排队难题。

  在体操项目的举办场馆——肇庆鼎湖新区体育中心体育馆,记者看到了有显著标识的无障碍通道与看台。“作为改造升级的要点之一,从观众检票口一直到二楼观众区的各个入口均实现了无障碍环境,观众坐着轮椅可便捷抵达观赛轮椅席。”肇庆分赛区鼎湖区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刘施广说。

  十五运会场馆改造既从观众需求出发升级,也从提升功能性价比上入手。“我们体育馆配备了可开合屋盖、可移动斗屏和伸缩座椅,能快速实现羽毛球、篮球、网球、体操等16种高规格赛事的功能转换。”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专家吕佩蕾说,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深圳“老地标”,经过拆除重建重焕新生,注入了更多科技力量。

  记者看到,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九片崭新的羽毛球场地已经铺装完毕。11月7日,这里将迎来十五运竞技羽毛球赛事,一个月后又将迅速转换为飞镖比赛的舞台。

  办好全运会离不开低碳绿色,这也是场馆升级的关键词。“‘天体’已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广州赛区执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天体”通过系统应用节能环保建材、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等,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同时,还加装了光伏发电设施,年节省电量100万千瓦时以上。据介绍,为迎接十五运,包含“天体”在内的广州5个场馆加装光伏设施约1万平方米,广东省奥体中心还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352吨。

  除了添“智”增“绿”,场馆焕新还注重与城市的人文历史相适应。越秀山体育场是南粤足球的“福地”,承载着一代代球员和球迷的欢笑泪水。座椅黄、球场绿、跑道蓝,三种色彩的碰撞,让它迸发青春活力的同时,与周边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环境更加协调融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何坚说,设计团队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来体育场的印记,并对足球场、看台等进行了适度翻新。

  十五运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不仅通过科技赋能,还充分考虑全民健身和长期运营需要,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