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菲律宾维甘古城:时光停驻的“美岸”
TL;DR
菲律宾维甘古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融合了西班牙、中国和本土建筑风格。古城保留着历史风貌,贝壳窗和日常生活使其充满活力,体现了中菲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
Tags
新华社马尼拉11月4日电 记者手记|菲律宾维甘古城:时光停驻的“美岸”
新华社记者张怡晟
嗒嗒的马蹄声清脆而有节奏,回响在维甘城的克里索洛戈街上。马车缓缓驶过石板铺就的老街,车轮辘辘作响,轻轻震动着路面。晨光斜洒,在街道两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墙面上拖出长长的光影。整座古城仿佛一张缓缓展开的老照片。
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岸的维甘古城如同一粒时间胶囊,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称其为“亚洲保存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并指出,它融合了菲律宾本地、中国与欧洲的建筑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漫步在古城老街上,东西方文明交织的痕迹触手可及。欧式的石基、中式的木构与菲律宾本土的工艺装饰在这里和谐共处。许多老房子的底层由厚实的石块砌筑,上层则是轻盈的木结构,阳台雕花精美,窗前常有晾晒着的布巾与随风摇曳的绿植,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最令人驻足的是那些高及门楣的老式木窗。窗扇上镶嵌的不是玻璃,而是一片片打磨平整的卡皮斯贝壳。当热带阳光穿过这些半透明的薄片,烈日被柔化成一团温和光晕,洒向室内。微风拂过,贝壳窗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细响,仿佛海浪轻拍沙滩之声。
维甘的魅力不仅在古建筑,更在于它鲜活的日常。清晨,居民在临街窗台摆上新鲜的花朵;午后,人们在门廊下摇着扇子乘凉;傍晚时分,华灯初上,空气中弥漫着肉馅卷饼的香气。历史沉淀与市井烟火,在这里和谐共存,使古城不只是“景”,更是一处活着的、呼吸着的社区。
在当地一家旅行社工作的洛伦索告诉记者,关于“维甘”地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几种民间说法,其中包括源自闽南语的“美岸”,意思是“美丽的海岸”,也有西班牙殖民者误解原住民语言的传说。尽管这些说法缺乏确凿史据,却折射出维甘的多元文化底蕴。
钩沉史海,浩瀚南海从未阻隔中国人与菲律宾人之间的交往。千百年来,渔民、商队、使团在这片海域上往来不息。南宋赵汝适所撰的海外地理著作《诸蕃志》记载,中国商人以“瓷器、货金、铁鼎、乌铅、五色琉璃珠、铁针”等与菲律宾人交换“黄蜡、吉贝、真珠、玳瑁、药槟榔”等货。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写道,菲律宾男子常乘船前往泉州。《明史》亦载:“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这些跨海商贸活动与人员往来,为菲律宾孕育出多元文化的底色。
今天维甘历史古城的核心区域——梅斯蒂索区,又名“卡桑腊延”,在当地方言中意为“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是早期华人商贾落脚的重要定居点。
“这些年来,游客越来越多。”洛伦索说,“不少中国游客对这里的老房子感到亲切,说很像自己家乡的建筑。”这份亲切感或许正源于历史的深处。当记者在维甘看到透过贝壳窗洒入室内的光时,便不由得想起曾在佛山清晖园和广州余荫山房见过的类似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有以贝壳引光的巧思。
在古城一隅的陶器作坊,一位匠人正弯腰在泥炉前忙碌。他双手沾满湿泥,脚踩踏板,转动的陶轮上,陶土在他指尖逐渐成型。“我们这边的做法,其实跟中国挺像的。”他边揉泥边说。
在克里索洛戈街的一家纪念品店前,游客德多加正举起手机拍照。她曾在香港工作过数年,如今带家人来维甘度假。她笑着向西边指:“中国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