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玛丽是谁——走进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
TL;DR
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通过展览展现她作为首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和科学先驱的生平,强调其打破性别偏见、支持女性科研的精神。博物馆馆长指出玛丽是女性力量的象征,激励全球女性追求教育和自我实现。
Tags

新华社华沙10月10日电 记者手记|玛丽是谁——走进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夏原一 刘宇轩
波兰华沙弗雷塔街16号门前人来人往,不时有游客推门进出这栋始建于18世纪的民居。这里便是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
入口处的展览序言中,馆长芭芭拉·戈文比奥夫斯卡向来访者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玛丽是谁”。
关于她的传记资料浩如烟海。1867年,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华沙。24岁时,她前往法国求学,是当年巴黎大学录取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后来成为最早在法国取得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之一。1895年,她与志趣相投的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从此有了日后举世闻名的称呼——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妇和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玛丽因发现化学元素镭和钋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在诺奖历史上,她是首位女性得主,也是唯一在两个科研领域获奖的科学家。
这是10月7日在波兰华沙的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拍摄的居里夫妇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证书复制品。新华社记者 夏原一 摄
在戈文比奥夫斯卡看来,“玛丽是谁”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取决于回答者与玛丽之间的联结。作为馆长,她形容玛丽是“一条女性力量传导链的开端”。
她告诉记者:“这座博物馆由玛丽的出生处改建,我坚信这里蕴含强大的‘女性力量’。玛丽生于尊重女性、姐妹互助的家庭,她在后来的人生中用实际行动支持更多女性坚持走科研道路。”
展馆中央陈列着玛丽在巴黎公寓的书案、手稿和笔墨,背景是巴黎镭研究所的黑白相片。在她多年不懈争取下,研究所于1914年落成,玛丽任物理研究室主任。档案显示,她的实验室到20世纪20年代末已接纳10余个国家的研究员,女性占比曾达到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科研遗产之一、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曾为新中国培养了多位核物理和放射化学先驱,包括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和她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钱三强。
玛丽是博物馆守护者共同的力量和灵感源泉。1967年,这座博物馆正式开馆。如今,近20人的运营团队中,八成是女性。戈文比奥夫斯卡向记者介绍,展览按照“女儿、姐妹”“学生”“妻子、母亲、科学家”“社会工作者”“波兰人”“女人”等单元策划设计。每个身份背后既有玛丽打破性别偏见的信念和勇气,也有身边男性的尊重和支持。其父瓦迪斯瓦夫·斯克洛多夫斯基重视对女儿的教育,是她的科学启蒙者;皮埃尔重视妻子的科研才能,是真正平等的科研伙伴。
这是10月7日在波兰华沙拍摄的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夏原一 摄
斯洛文尼亚游客纳迪娅·帕达尔告诉记者:“玛丽的故事激励人心。相比她生活的年代,如今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更应该像她一样竭尽所能实现自我。”
博物馆在展览结尾处设置了留言板,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写下“玛丽是谁”的答案和观展感受。戈文比奥夫斯卡说,她曾看到一条英文留言:“玛丽是我的恩人,我父亲通过放射治疗战胜了癌症。”
记者看到一条法文留言说:“玛丽是我们的开路人,我在巴黎居里研究所工作了40年。”
戈文比奥夫斯卡表示,在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之际,她期待女性教育能成为关键议题之一。“我们必须为女孩争取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破除性别刻板印象,让她们从人生之初就意识到自己的能量与潜力,不要虚掷宝贵的天分。要相信女性可以改变世界,玛丽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