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小物件、大作为——从零部件“向新”看湖南制造业提质升级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湖南制造业通过精密零部件创新推动提质升级,企业如申亿精密和鸿鹏航空在紧固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和产业链协同,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Tags

制造业

  新华社长沙10月31日电 题:小物件、大作为——从零部件“向新”看湖南制造业提质升级

  欧阳剑环、常竣斐

  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铁路、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创五项“世界第一”的狮子洋大桥……湖南申亿精密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精密零部件的企业,为这些“大国重器”“超级工程”供应紧固件——老百姓常说的“螺丝钉”。

  在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企业研发生产了一系列世界“最大”“最重”的工程机械,对紧固件的场景化、精密化有突出需求。“我们紧紧围绕客户需求谋发展,随着中国工程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前沿突破,紧固件的研发也被带入无人区,我们也成长为‘小巨人’企业。”申亿精密负责人王凯波介绍,经过不懈努力,申亿精密帮助湖南重点工程机械企业实现了各类紧固件的国产替代。

  这是湖南申亿精密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戴明轩 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提法让多位企业家倍感振奋。记者近日在湖南采访时看到,一批“小而美”制造企业在专业赛道瞄准“专精特新”发力,依托国内完整的产业链探索先进制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在鸿鹏航空动力集团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工厂内,一台台活塞发动机整齐排列,这是由成熟汽车动力适航改造而来的航空发动机,服务于低空飞行器。2025年4月,这家工厂投用,目前已实现订单交付。“低空载重无人机应用方兴未艾,低成本、适航是我们的两大核心竞争力。”鸿鹏航空生产售后部负责人张华介绍,“汽改航”技术有效降低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旗下D160重油活塞发动机已通过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适航认证,同时也正在申请中国民航局(CAAC)适航认证。落实全会提出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神,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实现国产自主可控,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这是湖南长沙鸿鹏航空的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戴明轩 摄

  受访企业频频提到三个关键词:创新研发、产业链和高质量。在湖南严格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一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对一块海绵钛测试自动剥离工艺。“包括机械臂在内的大部分部件依托产业链供应,我们专注发挥机器视觉、工业夹具和系统集成优势,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公司副总工程师庄云恩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技术核心优势,落实全会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精神,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

  这是湖南严格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正在搬运零件的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戴明轩 摄

  “制造业中,紧固件应用极其广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缺。”王凯波说,依靠合作和自主研发,申亿精密的供货名单上增加了汽车行业和路桥行业客户,如与钢企合作研发的耐候钢铆钉,实现了铆钉高耐蚀性、高精度、高强度、高韧性的优势突破,成功应用于狮子洋大桥工程。

  小小“螺丝钉”能紧密连接工程机械关键环节,一台发动机能点燃低空经济“强引擎”,机器视觉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零部件越做越精,既是技术的创新与升级,更是先进制造业迈向高端、智能的生动注脚。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