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蕴含城市再生哲学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原拆原建通过居民自主更新老旧住房,无需大规模新增土地,提升空间品质并保护社区网络。它重塑城市发展逻辑,改善民生和社区治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手段。

Tags

城市更新居民老旧原建
"通过原拆原建,城市核心区无需大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即可实现空间品质提升,既保护了原有社区网络和社会资本,又激活了老旧城区的内在活力。"

  通过原拆原建,城市核心区无需大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即可实现空间品质提升,既保护了原有社区网络和社会资本,又激活了老旧城区的内在活力。

  近年来,从北京、上海到广州,从成都、南京到杭州,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以“原拆原建”为核心的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实践。这一模式在居民、市场与地方政府层面均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不仅被视为民生工程的新突破,更成为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探索。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标志着这一模式正式进入国家政策范畴。

  所谓“原拆原建”,是指在政策支持之下,由房屋产权人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共同决策、自筹资金并公开引入建设单位,对原有老旧住房进行拆除并在原址重建,实现业主原地安置的城市更新方式。相较于传统“大拆大建”模式,它不追求大规模增容,不冲击现有房地产市场,同时从根本上消除危旧住房的安全隐患,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这一模式的意义首先体现为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塑。通过原拆原建,城市核心区无需大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即可实现空间品质提升,既保护了原有社区网络和社会资本,又激活了老旧城区的内在活力。

  在民生改善层面,原拆原建提供了解决老旧小区安全隐患的全新路径。不同于以往小修小补的整治模式,推倒重建能从根源上解决建筑结构老化、设施设备陈旧、消防隐患突出等问题,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标准的生活环境。如杭州浙工新村项目,居民通过自筹资金约4.7亿元,实现了居住条件质的飞跃,这种“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模式,显著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为深远的是,原拆原建探索了社区治理新范式。这一过程中,居民需通过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形成共同意志,并自主组织项目实施。从签字比例要求到资金筹措方案,从建设单位选择到建设过程监督,居民必须学会协商、妥协、合作,这既是一堂生动的社区民主实践课,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基于共识的更新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拆迁中的矛盾冲突,构建了更加和谐的社区关系。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原拆原建为稳定老旧小区价值提供了新机制。近年来,老旧住宅价格跌幅显著大于新房和次新房,而通过自主更新,这类小区既能保全“地段优势”这一核心价值,又能凭借物质环境更新赋予房产新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保值增值的双重目标。同时,该模式不会大幅增加容积率,不打破区域供需平衡,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原拆原建可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重要手段。它有助于避免西方国家曾经出现的中心城区衰败现象,通过持续的物质环境更新和社会网络维护,使城市核心区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当然,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核心标准不统一,原拆原建的内涵界定缺乏清晰规范,容积率增容幅度没有统一尺度,各地执行标准差异明显,易引发实践困惑;其二,居民出资比例不明确,不同地区出资占比差距较大,该比例是采取“一事一议”的灵活模式,还是由政府出台统一引导政策,尚未形成明确方向;其三,政策设计上也需防范投机行为,如对更新后房产的交易限制应有合理规定;其四,现有实践多集中于多层住宅,针对上世纪末大量建成的高层住宅老化问题,尚未探索出有效的更新路径,这一领域成为未来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方向。

  可以预见,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将成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五五”时期有望迎来更大规模、因地制宜的实践推广。它不仅是一种住房改造方式,更是一种城市再生哲学,强调群众主体、共识决策和可持续运营。

  对此,市场期待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规范,明确基本原则、政策边界和监管要求,在支持地方探索创新的同时,确保整体方向的一致性与公平性,使得原拆原建真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成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居住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新路径。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