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 认证将全面失效,哪些变化值得关注?对生厂商和消费者有哪些影响?
TL;DR
工信部发布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新增整机、线路板和电芯等数十项技术要求,预计2026年实施后七成产能将退出市场。新规强制标注使用寿命和代工厂,并配备屏幕显示电池健康度,提升安全性和透明度。
当 “史上最严” 充电宝安全标准进入落地倒计时,一场重塑行业格局的 “风暴” 正席卷整个移动电源赛道。 日前,蓝鲸科技记者独家获悉,工信部已于10月及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据蓝鲸科技记者获悉的一份《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显示,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改进。 对于新的标准,相关参会企业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工信部的态度很明确: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因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达标。” 据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透露,相关研讨会预计有近3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参加了探讨会。会上,汇聚了芯片、主板、电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代表,这些代表就各自就专业领域提出建议,工信部也采纳了部分意见。 “经过三四轮研讨会,目前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落地后,原有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称。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行业大考。”一位充电宝供应链资深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如此评价称。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也预估,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将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半年缓冲期划定行业生死线 在今年6月,由罗马仕引发的移动电源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充电宝行业相关监管政策逐步趋严,工信部要求企业均必须进行3C认证。当下,伴随《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持续完善,充电宝行业也将再次迎来重大监管调整。 蓝鲸科技记者获悉,在整机层面,新规改变了过去仅标注品牌方的做法,明确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此举将强化产品溯源能力,帮助消费者更清晰掌握产品的使用周期,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 线路板方面则强制要求配备LCD屏幕或联网app,可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这一改进推动充电宝从过去的“黑箱”设备,逐步转向信息高度透明的智能产品,增强用户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 实际上,新国标的推出,与行业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密切相关。据相关知情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过去半年中,充电宝行业共发生700多起安全事故,对居民生活及航空运输等领域造成显著影响。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仅2024年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81%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密闭机舱内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公共安全焦点。 作为智能手机普及后兴起的配套产业,移动电源行业已发展近二十年,原有标准难以适应当前安全需求。上述知情人士补充表示, 在实施安排方面,上述知情人士称, 前述充电宝供应链资深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随着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安全标准大幅提升,这个曾深陷价格战的红海市场,正迎来近年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变革。 新规对行业产能的冲击已清晰显现。据前述知情人士分析, 而为适应这一政策,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型,部分实力雄厚企业则开始针对性地改进以适应新标。 “我们生产的电芯供应给多个充电宝品牌,如果同时自营成品业务,客户难免会产生顾虑,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我们决定专注做好电芯供应,主动退出成品市场竞争。”上述马拉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面对这场生存考验,企业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分化。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正积极布局,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蓝鲸科技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 与此同时, 相比之下,缺乏核心研发能力的中小厂商则陷入发展困境。前述知情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指出: 成本压力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据业内人士估算,为全面满足新标准要求,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轮成本上涨持理性乐观态度。他们认为: “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认证全面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