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风化俗”,让运河古镇焕新颜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通过‘静’风化俗行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包括养老服务、积分超市和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Tags

敬老院古镇

  新华社天津11月3日电 题:“‘静’风化俗”,让运河古镇焕新颜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马博文

  秋风吹拂古运河畔,改变正发生在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一场名为“‘静’风化俗”的文明乡风建设行动,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愈发整洁,亲邻友善之风也渗透进乡亲们的生活里。

  近日,记者来到陈官屯镇高官屯村孝慈轩养老服务站,听到老人们与志愿者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孝慈轩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吴宝祝正穿梭在桌子间,忙着帮老人们添碗盛汤,嘴里还叮嘱着:“慢慢吃!”

  73岁的韩奶奶正吃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她说,最喜欢这样的日子——有人陪着唠嗑,有人照顾起居,更有人关心她吃得香不香、睡得好不好。

  唱歌、打太极、看戏、做手工……为了让老人们更有“家”的感觉,养老服务站每天都会组织活动。

  10月27日,护工在高官屯村孝慈轩养老服务站照顾老人。新华社记者 马博文 摄

  “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守护他们的晚年,就是我的事业。”吴宝祝说,如今,这家养老服务站的入住率已接近九成。

  静海区陈官屯镇以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等为重点,广泛开展“‘静’风化俗”文明乡风建设行动,引导广大村民践新俗、树新风。

  养老服务站之外,陈官屯镇还探索建设“老人家食堂”。为了让一些独居老人吃上热饭,当地政府组织力量建设了食堂,并安排人员定时送餐。

  每天中午,志愿者骑着电动车出发,将饭盒里荤素搭配的菜肴送到独居老人家。“‘老人家食堂’解决了我生活的大问题。”高官屯村的吴宝起大爷说。

  一碗饺子、一份热饭,让孝老敬老之风在陈官屯镇愈发浓厚。如今,无论是院里热闹的“敬老宴”,还是家门口准时送来的午饭,都成了乡村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更多文明之风,正吹入寻常生活。在陈官屯镇潘村,一间小小的“积分超市”十分红火,货架上摆着米面油、洗衣液、卫生纸、毛巾等生活用品,村民只要参与志愿服务、村里活动等,就能积分,用于兑换奖品。

  潘村党支部书记栗晓精说,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陈官屯镇推行了“文明积分制”管理,把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9项内容纳入必评事项。

  在陈官屯镇潘村“积分超市”内,村民用积分兑换奖品。(受访者供图)

  “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实物,更是一份荣誉。”栗晓精说,事虽小,却让文明乡风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让大家在参与中找到价值感和幸福感。

  潘村村民孙树芹已是“积分超市”的常客。“上次参加包粽子活动,挣了200积分,今天来换点洗衣粉。”她说。

  文明之根,深植于文化沃土。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文化活动中心对面的一处小院,是村里有名的艺术陈列馆。推门而入,墨香扑面,各类碑文、史料陈列整齐,墙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

  这些笔法娴熟的书法作品,都出自当地农民之手。村民们自发聚在文化活动中心里,铺纸研墨、执笔书写。

  村民在吕官屯村家风家训馆内练习书法。(受访者供图)

  在不远处的家风家训馆,墙上用书法字画展示着一句句古朴箴言:“尊老敬贤,爱幼乐施”“与人为善,与邻为友”……“这些文字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训诫,讲的都是老百姓过日子的理儿。”吕官屯村“两委”委员赵维玲说。

  吕官屯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文生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文明乡风融入村民生活日常,让这座古镇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不仅仅是静海区,近年来,天津市坚持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如今,天津各区因地制宜打造乡风文明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赛事,建设家风家训馆、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平台,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