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风靡德国的熊猫来客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德国柏林动物园自1980年起迎来中国大熊猫,作为友谊象征,陪伴几代德国人成长。近年新熊猫的出生和合作加强了中德保护交流,促进全球野生动物保护。

Tags

德国大熊猫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柏林动物园中德友谊野生动物保护熊猫幼崽

  新华社柏林11月11日电 记者手记|风靡德国的熊猫来客

  新华社记者褚怡

  德国柏林动物园园长安德烈亚斯·克尼里姆第一次见到大熊猫,是在将近四十年前。那天,他在一位黑白相间的“来客”前停下脚步,看着那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安静地嚼着竹子,享受着午后的宁静。

  那只大熊猫名叫“宝宝”。1980年,只有两岁的它和伙伴“天天”作为中国的“友谊使者”,远渡重洋来到柏林。克尼里姆回忆说:“每个看到它们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微笑。大熊猫是大自然的象征,是温柔与和平的化身。”

  2012年,34岁的“宝宝”在柏林离世,是当时世界上年龄最大的雄性圈养大熊猫。克尼里姆说,“宝宝”陪伴了几代柏林人成长。对许多德国人来说,它不仅是动物园里的大明星,更是他们与中国之间的一份特殊情感纽带。

  多年过去,克尼里姆仍能从每一只熊猫身上看到“宝宝”的影子。2017年,中国大熊猫“梦梦”和“娇庆”从成都抵达柏林动物园,开始为期15年的旅居生活,继续书写这段跨越时光的中德友谊。

  为迎接它们的到来,柏林动物园专门修建了占地约5500平方米、造价约1000万欧元的“熊猫园”。动物园内毁于二战的古老建筑“中国亭”也得到重建,紧挨大熊猫的新家。

  2019年8月31日,“梦梦”成功诞下双胞胎“梦想”和“梦圆”,这是德国首次迎来大熊猫诞生。2023年12月,这对兄弟返回中国。2024年8月22日,“梦梦”再次顺利产下姐妹花“梦好”和“梦甜”。

  “这一喜悦时刻再次点燃了柏林动物园的‘熊猫热’。”克尼里姆说,熊猫幼崽首次亮相当天,游客们排起长队,队伍长达数百米,不少人等了几个小时。

  饲养员莉萨·菲尔施说,“梦好”和“梦甜”刚出生时,身长不过约14厘米,体重只有100多克。如今它俩一岁多,已经长到27千克。两姐妹性格迥异:一只活泼好动、爱爬树,另一只性情温和,更喜欢待在屋里。

  在菲尔施看来,这对熊猫姐妹的出生,让她真切感受到跨国合作的意义。“中方专家曾在园内驻留八个多月,他们经验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专业指导和实践支持。”她说。

  克尼里姆认为,大熊猫的每一次怀孕与育幼,都凝聚着中德两国专家的心血。从繁殖监测、激素分析到幼仔护理,来自成都的专家团队与柏林动物园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保障整个过程科学顺利地进行。

  “双方合作非常融洽,我们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同成长。”克尼里姆说,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实践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过去,我们更关注繁育与数量的增长,而中国的经验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保护在于让它们重回自然。通过保护和连通栖息地,使大熊猫能够在野外独立生存,而不再依赖人类。”

  11月20日至22日,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将在成都举行。克尼里姆表示,这一平台将进一步促进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事业。”他说,“只有汇聚不同的经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让保护工作真正向前推进。”

  在柏林动物园,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熊猫馆,透过玻璃微笑、拍照、交谈。克尼里姆说:“大熊猫让人们相遇,也让他们理解彼此。它不仅连接着人和自然,也连接着不同的国家与文化,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