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太湖新生记:一湖清水的绿色攻坚战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太湖通过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和数字治藻等措施,水质显著改善,2024年首次达到Ⅲ类标准。治理中,淤泥被资源化利用于湿地公园和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发展。

Tags

江苏,太湖,生态,四中全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太湖新生记:一湖清水的绿色攻坚战

  新华社南京11月7日电 题:太湖新生记:一湖清水的绿色攻坚战

  新华社记者何磊静、任军

  太湖西北岸,晨光初露。在江苏无锡鼋头渚景区,成群的红嘴鸥掠过湖面,盘旋飞舞;湖心小岛上,野生鸳鸯悠然嬉戏,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鸳鸯是湿地生态的‘指示物种’,它们成群出现,说明太湖水质是真变好了。”无锡太湖鼋头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波语气中带着欣慰。

  这是在太湖拍摄的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2024年,饱受蓝藻困扰的太湖湖体总磷浓度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首次迈入“良好湖泊”行列,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跃升至“优秀”等级。今年1-10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继续保持Ⅲ类,总磷浓度同比再度改善。

  一湖清水背后,是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太”措施的综合推进。

  无锡拥有142公里太湖岸线,是太湖治理的重要战场。

  在无锡宜兴水域,一座名为“太湖之光”的水上“移动工厂”正24小时运转。它由多艘作业船串联而成,管道纵横、设备密布。

  作为先头部队的清淤船如同一把精准“手术刀”,紧贴湖底剥离淤泥,泥浆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后续船体进行筛分、脱水、压滤。记者在作业现场看到,短短两小时,湖底淤泥就被压制成一块块“华夫饼”般的泥饼。

  这是正在作业的“太湖之光”清淤平台。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淤泥表层富含氮磷,是蓝藻的‘温床’,清淤能从根源上抑制蓝藻的生长。”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辛永涛说,“太湖之光”未来6年预计将清淤超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一场“数字治藻”战役也正悄然打响。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的监控大屏上,蓝藻覆盖面积、藻水分离站运行状态、打捞点用电数据实时跳动。“除了用好电力大数据,我们还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沿湖输电铁塔上的高清摄像头,探索构建了蓝藻监测智能系统。”公司五级专家黄敏说,技术人员分析超过12万张标注图像,训练出识别准确率超96%的AI算法。

  “无论是晴天、阴天,还是蓝藻发展的多个阶段,系统都能精准判断藻情。目前太湖西岸40公里岸线98%的水域已纳入电力防控网。”黄敏说,系统分析结果与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共享,助力提升治藻效率。

  治理太湖,不仅要“清出去”,更要“用起来”。

  在梅梁湖东岸,一座长约1.75公里的亲水湿地公园已现雏形。香蒲、睡莲随风摇曳,鸟群嬉戏其间——这片美景的“地基”,正是来自湖底的淤泥。“固化后的泥饼直接回填,就能种植水生植物。”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用太湖淤泥制成的砖。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淤泥变身标准砖、路基材料和生态护坡;藻泥转化为碳源产品、蛋白饲料和炭基肥……当前,无锡正着力扩大试点,推动更多淤泥作为新型材料用于路基和道板砖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太湖平均水深仅1.9米,水流速度缓慢,自净力不高,治理起来并不容易。”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副处长高倩说,“近4年来,无锡每年投入超百亿元用于‘治太’。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清淤调度,扎实推进260多项重点‘治太’工程,守护好一汪碧水。”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