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书写新时代绿化新传奇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山西右玉通过70多年持续植树造林,将荒漠变为绿洲,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升至57%。右玉精神强调艰苦奋斗和生态保护,如今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Key Takeaways

  • 右玉人民70多年接力植树,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实现生态逆转。
  • 右玉精神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和久久为功的价值观。
  • 生态红利带动经济发展,沙棘产业、旅游和农业提升收入,助力脱贫。
  • 科学造林和护林措施,如远程监控和防火系统,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 右玉经验走向国际,获国际奖项,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Tags

右玉生态精神绿色沙棘
右玉干部学院(无人机照片,2025年6月11日摄)。

  晋北秋来早,季节把大地调成收获的色调。

  山西右玉,蒙古高原通向中原的咽喉孔道,西伯利亚寒流南下的天然风口,也曾是毛乌素沙漠风沙肆虐的前沿地带,如今却是层林葱茏中点缀着红黄,书写丰收的喜悦。

  面对“十山九秃头”的荒芜,右玉人民七十多年接力奋进,在这片林木绿化率不足0.3%的不毛之地,种活1.3亿棵树,造出近170万亩林,将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水草丰茂、和谐共生的塞上绿洲,也铸就了伟大的右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进入新时代,右玉人永葆初心,精心守护着亲手养育的树木,厚植绿色底蕴,主动作为激发生态红利,走上乡村振兴之路,为“两山”理念写下右玉注脚。右玉精神这笔宝贵财富正被接力传承,大力弘扬,指引着这片土地谱写新的绿色传奇。

  护绿

  右玉人以顽强、智慧与坚守,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绿色底气,拉开新时代“塞上绿洲”的生态长卷。

  ——题记

  “前半辈子种树,后半辈子护树。”

  67岁的护林员康坠兰站在松涛园里,对记者说出这句话,她的身后是连绵林海。

  游客在右玉松涛园生态景区拍照(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2022年是新城镇石头河村村民康坠兰的“分水岭”,那之前,她栽了大半辈子的树,沟里、坡上,荒山、秃岭,村边、镇边。那之后,她是全县800多名护林员之一,每天在沙梁上“种出的景区”内巡护。

  “护林更难,种树费的是力气,看树费的是心血。”她说。

  这不仅是康坠兰的故事,也是大部分右玉人的写照——他们的命运,早已与树紧紧相拥。

  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曾被风沙逼至绝境,面临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为了能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活得好,当地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开启了一场持续七十多年的“绿色接力”。

  奋战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右玉在山西率先实现全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林木绿化率跃升至57%,真正将“荒漠”变成了“绿洲”,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态传奇。

  “所有的荒山都绿化了,再也找不出一块大片宜林地。”右玉县林业局局长沈强告诉记者,即便这样,右玉人也没停下种树的脚步。“我们见缝插针,提升通道、景区造林绿化,每年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种下80万株苗木。”

  除了持续补绿,运用科学手段保绿和护绿,成为右玉人的新使命。

  “小老杨”是右玉的先锋树和功勋树,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右玉唯一能成活的树种。“局部绿起来”“风沙锁起来”“窟窿补起来”,大部分依靠它们的功劳。

  右玉的绿化,不光靠“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更靠尊重自然、科学造林。

  “阳坡柠条阴坡松、沟底河岸沙棘林、通道村镇栽杨柳、林中进草草间林”,从最初仅有的几种耐旱树,到今天30多个树种科学搭配,针阔混交、乔灌结合,右玉人用半个多世纪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屏障。

  六七十年过去,一些“小老杨”渐渐老去。

  右玉人忍着不舍,在成排的老杨树间栽下新绿,逐步对40多万亩退化林进行修复改造,并将“隔株更新”“半带更新”等经验写入未来林业工作规划。

  “我们看待树,就像看待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采访中,不少干部群众这样说。

  的确,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是一场与风沙、干旱、严寒的漫长较量。人们常说,一棵树要“栽三年、扶三年、勤浇勤护又三年”。

  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右玉人用上了所有能用的方法。

  右玉县护林员许仙兰骑着电动车巡查防火情况(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在林业局的防火监控中心,31个点位的旋转和红外摄像头实时覆盖全县八成林地,一旦发现烟雾或热量异常,系统自动报警。

  远程监控、语音提示、“防火二维码”,乡乡设立管护站、村村配备护林员,右玉建立起“山山有人看、处处有人管”的立体管护网络,还出台保护林业生态的专门文件,科学防治林木病虫害。

  清明烧纸祭奠先人,是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为了树,右玉人正在改变这个习俗。

  “四月风大草干,林中见不得丁点火星。”杀虎口风景名胜区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说,右玉人用“新风”减少隐患,如今右玉人清明祭祖只献花、不烧纸。

  用绿

  从遍野新绿到遍地生机,右玉探索出绿色赋能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

  ——题记

  “绿的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富的问题。”

  问及是否打算搬下山住,73岁的王占峰一口回绝。他舍不得离开石炮沟。望着远处青翠的山梁,他挥着那双粗大变形、皲裂满茧的手,谈起自己的新规划,眼里闪着光。

  右玉县一处青翠的山梁(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浩然 摄

  43年前,他刚承包下这千亩荒沟时,七沟八岔,西梁遍沙、东坡陡峭,连牛羊都进不来。他一路拦沟打坝、背苗上山,一守就是一辈子。到2018年,这片地已从千亩荒沟变成了三千亩山林,“终于把树种满了”。

  山一绿,水就来了,土也肥了。王占峰陆续改造出一百多亩喷灌地,种上杏树,沟里还淤积成两个小水库。曾经的荒僻之地,卧羊山深处的石炮沟,如今成了当地人采摘休闲的好去处,光这一项,每年就为他带来五六万元收入。

  王占峰在修剪杏树枝条(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浩然 摄

  绿色,曾是右玉人抵御风沙的生存屏障,如今,已成为他们奔向幸福的生态资本。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右玉广大干部群众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化中发展,在发展中绿化,持续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每年九、十月,开车穿行于右玉的广袤林海,不时会遇见开着小货车、三轮车的村民,车斗里满载着一串串红艳艳的浆果。

  这是沙棘。这个为右玉治沙绿化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作物,如今正在为右玉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贡献新的力量。

  从防风固沙的“治沙功臣”到助农增收的致富能手,右玉沙棘角色的变迁,见证了一段从无到有、久久为功的奋斗史。

  这是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公司展出的沙棘产品(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41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刚退休的右玉县沙棘研究所原所长曹满这样说。自1984年沙棘研究所和首家饮料厂在此成立,右玉的沙棘产业从育种种植起步,逐步转向深度开发。如今,全县30万亩沙棘林已形成年产值约3亿元的产业规模。

  “果、叶、籽、渣,全部‘吃干榨净’。”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如介绍,目前已开发出六大类40多种产品,从饮品到功能性食品,产业链不断升级。

  每到秋季,漫山沙棘果红,村民一剪一筐,换来真金白银。“仅采果一项,右玉群众每年能收入约6000万元。”曹满说,一两千户人家,干俩月每家能挣三五万元。

  生态优势,正不断改写经济版图。

  “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够吃一顿”,改革开放前右玉吃了20多年救济粮。如今,旱地玉米亩产超千斤,耕地从2011年的67万亩扩至2024年的78万亩,粮食产量从3万吨稳步增长到6万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右玉在2018年成为山西省首批摘帽的国定贫困县之一。

  奋斗,从未止步。

  “右玉在发展道路上始终坚守绿色本色。”县长石生华表示,“绿色产业正日益壮大。”

  在这片日渐丰茂的土地上,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沙棘、生态羊、杂粮等亿元级产业链持续壮大。地理标志产品从1项增至8项,农产品线上销售额从十年前的零突破跃升至去年的4.5亿元。

  好生态不仅带来好收益,更塑造出“有风无沙”的绿色名片。去年右玉优良天数达324天,清洁能源产业同步崛起,装机容量达260万千瓦,19家新能源企业在此集聚,“风光储数”一体化格局正加速成形。

  曾经的治沙阵地——黄沙洼、小南山、苍头河,如今已变身为森林公园与热门打卡地,为“旅游兴县”筑牢根基。作为山西首个全县域4A级景区,右玉凭借生态旅游、避暑康养、体育赛事等业态,2024年迎来超620万人次游客。

  生态产业的繁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右玉县脱贫人口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8万元。

  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8倍。数字背后,是右玉人民翻越贫困山峦的壮举,是徐徐铺展的美好生活崭新图景。

  扩绿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右玉精神接力弘扬,从这里走向全世界,持续滋养人心,绿色种子跨越山海,共绽美丽芳华。

  ——题记

  “说种树咱是实践者,讲精神咱是传承者。”

  站在曾经奋战多年的黄沙洼,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学员和游客,75岁的王明花用右玉方言讲述着种树的历程。即便已经讲了七八百遍,那段与风沙搏斗的岁月,依然惊心动魄。她心中涌动的,不只是自豪,更有深深的庆幸。

  这是右玉黄沙洼种植的“小老杨”(无人机照片,2025年6月11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树种活了,吃饱穿暖了,这辈子不白奋斗。”作为右卫镇头水泉村的老支书,王明花从9岁起就跟着大人在黄沙洼种树,一种就是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老了,还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讲师’。”

  对于右玉精神这项宝贵财富,右玉人始终倍加珍惜,坚持大力弘扬和学习。

  “每年5月到9月,差不多要讲一百多场。”从2018年至今,王明花在黄沙洼已讲述七八百场,向数万人传递“种树的故事、种树的精神”。

  这是山西右玉干部学院的“土课堂”之一。作为弘扬右玉精神的主阵地,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培训干部15万人次。除“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大兴调查研究”等特色课程外,还打造了黄沙洼、苍头河等27个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实地看、当面听、亲身悟”。

  右玉干部学院(无人机照片,2025年6月11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实地走过,和当事人直接交流,改变了我对右玉的印象,对精神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山西省和顺县下石勒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晋禹在参加完培训后感慨,“一代接着一代干”这句话,在自己心中有了更重的分量。

  除了精神的传递,右玉嬗变的故事和绿色实践的经验,也在走向更远的世界。

  金秋时节,右玉的原野由碧绿转为浅黄,浅草没过马蹄。从空中俯瞰,黑、白、棕各色骏马姿态矫健,在天地间自由驰骋,生机勃发。

  占地4700亩的玉龙马园中,400多匹纯血马价值不凡,这里已成为中国纯血马繁育的重要基地。每年5月到9月,每周六下午,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准时开赛。1600米的跑道上骏马飞驰,8000人的看台座无虚席。

  从战马到家畜,再到赛马,这片土地上的“马角色”不断演变。每年百余场常态化赛事,让右玉在这个独特赛道上跑出了国际影响力。

  在右卫古城,摄影爱好者李月峰的生态摄影展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他镜头下的右玉,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秘密。

  老一辈右玉人惯见麻雀,却只在窗花和鞋底上见过鸳鸯,面对李月峰拍出的鸳鸯照片,他们最初的反应是“不相信”。

  “右玉的变化,鸟儿最知道。”160多种鸟类先后出现在李月峰的取景框里,每年都有新发现。而《右玉县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当地鸟类仅有30多种。

  影展不远处的废弃城关粮站,不久前刚刚结束了“2025第十二届右玉写生季暨第四届国际水彩艺术周”,来自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艺术家与中国创作者齐聚于此,来了一场色彩盛会。

  这个由废弃粮站改造而成的“艺术粮仓”,每年也是七八千名美术院校学生的写生基地,蓝天、树海,长城、古堡,田野、落日在这里交汇,在笔下涌现。

  右玉县由废弃粮站改造而成的“艺术粮仓”(2025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发(裴元新 摄)

  “右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而来这里的人,又把右玉的故事带向更远。”右卫艺术粮仓美术馆负责人郭梦阳说。

  创造“右玉奇迹”的治理方案,也在世界舞台闪耀。2024年,右玉以“70多年治沙造林与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荣获国际奖项“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

  七十多年的生态文明实践,右玉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可行的“右玉范例”,展现出坚定的中国力量。

  面向未来,右玉人步伐铿锵,正如话剧《右玉》中那段动人的吟唱:

  “一年一场大风刮,刮开了漫山遍野万朵花。

  塞上边关今犹在,古往今来是谁改变了咱!”

  文字记者:赵东辉、孙亮全、刘扬涛

  视频记者:邓浩然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刘羊旸、陈炜伟、李梦娇、王文源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