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路 破局而立——安徽自贸试验区五周年观察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市场主体达8.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21亿元,推动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

Tags

安徽自贸区五周年创新

  新华社合肥10月15日电 题:创新开路 破局而立——安徽自贸试验区五周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汪海月

  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市场主体达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21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38.1%……

  今年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作为我国第六批自贸试验区之一,五年来,这片范围近120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创新“试验田”

  AR设备实时采集、AI算法智能比对、企业现场自验与海关远程验核同步进行……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口危险化学品智慧检验模式”,合肥一家企业将光刻胶等进口危化品原料的周转周期缩短了5天,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我们创新推出了这一智慧检验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关键原材料的高效通关供给。”合肥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梁川说。

  立足科创“金字招牌”,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系统性、集成式制度创新探索,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新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等集成改革;建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模式,服务外国专家超2万人次……五年来,创新苗圃成长为“制度森林”。

  “我们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将试点任务放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安徽省商务厅厅长孙东海说。

  对外开放“新窗口”

  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满载着奇瑞汽车的货轮整装待发。在“联动接卸”模式的护航下,这批车辆无需转关申报,便可一路顺长江而下,经上海洋山港发往全球。

  “全程仅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缩短了20%的通关运输时间,降低了约30%的物流成本。”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事业部资源管理相关负责人说。

  9月,商务部印发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成功入选。聚焦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安徽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由2021年的22.3%提高到2025年前8个月的31.1%,带动全省进出口从全国第13位跃居第9位。

  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完善重大外资项目服务机制……一批外资项目在安徽加速落地,吸引全球人才。

  “自贸试验区不仅提供了便利化的营商服务与支持,助力项目加速落地,也为外籍员工的医疗、教育等提供了多方位的助力。”大众智能电动汽车中心公关传播总监刘莹说。

  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已集聚5家整车企业,带动今年1至8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和汽车出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五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21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8.1%,30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累计在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39家企业。

  经济增长“加速器”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的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4秒一片手机屏、每7秒一块平板电脑屏幕、每10秒一块笔记本电脑屏幕的生产节拍让参观者惊叹。

  “得益于蚌埠片区及时推行的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企业办理跨境付款从3到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半天到1个工作日,资金周转显著加快,减轻了汇率波动影响。”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朱颂说,公司贸易伙伴已遍布韩国、日本、美国、越南等国家。

  以系统性改革为企业优化服务,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生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成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鲜明特色。

  以新型显示这一安徽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024年,全省新型显示产业实现营收超1400亿元,同比增长31.2%;新型显示面板产能约400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位、长三角第一位。

  五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增长到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高新技术企业达3426家,是设立之初的2.3倍,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落地生根,成长壮大。以量子产业为例,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已集聚全国约三分之一的量子企业。

  “安徽将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完善‘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进一步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孙东海说。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