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色思政课润心田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河北省创新思政课模式,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社会实践、AI工具应用及微短剧等新载体,实现跨学段教育协同,提升教学效能,深化思想浸润。

Tags

思政学生话剧教学河北省
"大中小学一体化社会实践课堂串联跨学段师生,同步达到小学“情境体验”、中学“问题探究”、大学“思辨深化”的育人效果;灵活使用AI工具,让思政课教学实现精准化分析、个性化互动、沉浸式体验;微短剧等新载体融合青年人的创作激情与思政资源,在实践中助力升华思想、浸润心田……近年来,河北各地积极创新“思政课+”模式,打造多元特色课堂,推动多角度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效能提升。"

  大中小学一体化社会实践课堂串联跨学段师生,同步达到小学“情境体验”、中学“问题探究”、大学“思辨深化”的育人效果;灵活使用AI工具,让思政课教学实现精准化分析、个性化互动、沉浸式体验;微短剧等新载体融合青年人的创作激情与思政资源,在实践中助力升华思想、浸润心田……

  近年来,河北各地积极创新“思政课+”模式,打造多元特色课堂,推动多角度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效能提升。

  跨学段一体化让思政课“热”起来

  今年国庆节前,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迎来了一个由70名不同学段学生组成的特殊参观团体。

  这些学生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河北美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城乡建设学校、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石家庄神兴小学教育集团、雄安新区安新县第二小学。他们以“混编”为一体的方式来到太行山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共上一堂思政课。

  在参观活动现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程飞等先后以“抗大校歌的创作过程”“东北抗日、华北抗战历史”为主题,为70名学生深入浅出地授课。

  除了共同授课外,来自8所学校的8位教师又以小、中、大、硕博四组,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在场馆内的不同区域讲授了抗大的历史与红色精神。

  为了检验学生们的课堂效果,主办方发起了知识竞答。各学段学生混合编组、通力协作,组员们发挥各自学段的不同优势,将扎实的知识积累、良好的合作意识、踊跃的表现欲望充分融合到了一起,现场掌声、喝彩声、欢笑声不断。

  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将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各小组充分发挥创意,有的小组深情讲述抗大学员刻苦求学的真实故事;有的小组借助自制简易道具,精彩演绎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片段;还有小组通过自编短剧,再现了抗大生活中团结互助、真诚相待的温馨场景。

  “对认知以具象思维、情感体验为主,且处于价值观启蒙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大中小学生同上一节思政课,跨龄互动激活了课堂兴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碰撞,这种热烈的氛围强化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石家庄市神兴小学教育集团雅清校区副校长刘珊珊说。

  近年来,河北省依托省内高校学科优势与基础教育实践经验,推动思政资源跨学段、跨区域流动。以1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重点建设1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学段”开展常态化研讨,形成一批适配不同学段的优质教案与教学案例。

  数字技术让思政课“潮”起来

  在河北大学的一堂思政课授课现场,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学院23级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孙雨杉对“文化”这一概念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随后,她与AI智能体“河小马”交流,“河小马”当即推荐了一个与传统饮食文化相关的微视频。

  “通过视频,我发现文化并不抽象,它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同时滋养心灵的精神力量。”孙雨杉说。

  近年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教学过程再造,以“河小马”“河小思”为依托,充分挖掘AI在课程设计、问题引导、互动反馈等环节的应用潜力,助力教学活动由知识单向传授向深度参与过程转变。通过智能推送、动态反馈与个性化指导,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批判思考能力。

  在河北农业大学的“美丽中国”虚拟仿真体验馆,学生们可以通过VR设备,追溯美丽中国理念的形成脉络,又能通过闯关答题、垃圾分类等互动环节,亲身体验绿色发展实践。近期,河北农业大学搭建“虚拟仿真思政教学平台”,开发“塞罕坝造林模拟”“雄安新区规划”等12个虚拟实验项目,学生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时代发展成就。

  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学生们在课间轻触屏幕,即可随时查询时政新闻、党团知识,针对“青春与责任”“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等问题获取解答,还能调取学习资源、查看德育通知,让碎片化时间成为思政学习的“补给站”。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数字虚拟人物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交互思政’模式,推出‘AI思政辅导员’系统。AI辅导员并非要取代班主任,而是与之形成优势互补。AI辅导员负责高频标准化服务,如政策推送、资源匹配等,而班主任则专注于价值观引导、危机干预等高情感浓度的工作,通过数据赋能让思政工作更具针对性。”衡水中学党委书记郗会锁说。

  新载体让思政课“深”起来

  “高捷成从怀里缓缓掏出染血的家书,想要打开却无力地瘫软在地……”在河北金融学院树蕙厅,师生们正在排练以首任冀南银行总行行长高捷成、北京印钞厂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北金融学院校友苏席华事迹创作的话剧《永不褪色的金融红》。

  “从剧本研读到角色揣摩,从台词对白到舞台调度,整个过程就是一场生动的思想碰撞。”河北金融学院团委工作人员刘芊羽说。

  去年以来,河北金融学院抓住话剧与学校专业特色的结合点,成功排演了《生死约定》《神仙山四勇士》两部话剧,目前正在筹备第三部《永不褪色的金融红》。

  参与了三部话剧演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张一弛为更贴近角色,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利用暑假参观晋察冀边区银行纪念展室、河北省博物院冀南银行展区、中国钱币博物馆、红色金融教育馆等多个展馆。

  “话剧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让今天的青年与过去的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河北金融学院院长杨伟坤表示,未来将把这三部优秀剧目作为新生入学“思政第一课”、党校培训、团校教育的固定内容,让每一届学生都能受到熏陶。

  以话剧、视频微短剧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已经在河北省内部分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中频频出现。邢台三中教育集团以抗战为主题,举办特色作业舞台表演活动;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推出舞台剧《不屈的花厂峪》;邢台学院与邢台市信都区委、区政府携手打造舞剧《太行花》等。

  特色思政润心田。河北省将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强化资源共享,深入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造河北特色“大思政课”品牌。(记者 闫起磊 任丽颖)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