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节节甜 艺韵时时新——从十四艺节看群众文艺新风
TL;DR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现群众文艺新风,作品如《画里乡田》和《保温杯》从生活汲取灵感,传递情感与时代精神。文艺服务转向'种文化',通过惠民活动让艺术深入社区,提升民众幸福感。
Tags
新华社重庆11月5日电 题:日子节节甜 艺韵时时新——从十四艺节看群众文艺新风
新华社记者肖瑶
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圆满落幕。展演现场,记者看到群众文艺正以更鲜活的形式、更炽热的情感,讲述着中国人的日常与梦想。
从生活里来,群众文艺总能捕捉日常鲜活新貌。“我们把水城农民画搬上舞台,每一笔色彩、每一个动作都源自田间地头。”贵州省六盘水市文化馆舞蹈《画里乡田》领队陈婕说,“希望大家从熟悉场景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演员身着明蓝、亮黄与火红色块交织的服装,配合芦笙舞节拍挥臂模拟“晒秋”抛谷,或踏紧步点再现“赶场”欢欣,舞台宛如流动的水城农民画。

舞蹈《画里乡田》演出画面。新华社记者 郑世昌 摄
往人心处去,群众文艺是承载情感的载体。北京市东城区舞蹈《保温杯》开场,失去伴侣的老人凝视“保温杯”,不同年纪、背景的舞者依次加入,动作从拘谨到舒展,象征走出孤独,重拾热情。“关注情感联结,回应时代需求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节目领队张亚静说,“我们设计‘一接一收’的传递动作,象征情感的传递,探讨现代社会人与人如何‘保持温度’。”
随时代生长,群众文艺承载人民精神追求。山西省舞蹈《蒸蒸喜乐》中,演员在形似蒸笼的道具间穿梭,借明快旋律、蒸腾雾气与蒸笼,象征日子蒸蒸日上,传递对未来的期盼。

舞蹈《蒸蒸喜乐》演出画面。新华社记者 郑世昌 摄
为传统焕新,群众文艺守得住根脉也跟得上新潮。陕北说书节目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熊竹英团队将《黑神话:悟空》《浪浪山小妖怪》等热门IP插曲融入创作,与重庆街舞团队合作,用新潮歌词让古老技艺“出圈”,接上时代“地气”。
此类文化新潮的背后,是文艺服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主办地之一,重庆将文化活力持续传递:优秀作品纳入惠民清单,走进社区、乡村与校园。开州区“壹圆剧场”以1元门票开放,通过“群众+专业”模式让百姓登台,用“固定+流动”模式送节目到乡镇。
“以前看演出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看。感觉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开州区居民张女士说。

重庆市开州区 “壹圆剧场” 表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润物细无声,艺韵时时新。通过“种文化”的深耕细作,文艺成为滋养民心的源泉,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化滋养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艺术节闭幕的灯光渐暗,但群众文艺的星火已在各地燎原,续写着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