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共守护 一城尽风华——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
TL;DR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从紫禁城到人民博物馆的转变,见证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历经文物南迁、修复与数字化,故宫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世界文明交流的平台。
Key Takeaways
- •故宫博物院从帝王禁苑转变为人民博物馆,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公共化与民主化。
- •文物南迁和保护故事展示了故宫人对中华文脉的坚守与奉献精神。
- •通过科技修复、数字化和文创开发,故宫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 •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扩大国际影响力。
- •未来故宫将继续深化保护、研究与开放,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Tags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五牛图卷(2025年9月29日摄)。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首都北京,绵延7个世纪的中轴线中心处,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将迎来历史性的日子。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是一份厚重的时代记忆。
百年前,这里重门徐启、百废待兴;抗日战争时期,故宫人携近两万箱文物避敌南迁、以身护宝;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崭新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秉持“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这座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穿越百年历史烟云,巍巍故宫存史博物,拥抱世界阔步未来。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国庆中秋假期,庄严恢宏的午门前,许多游客披着晨光而来。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青铜莲鹤方壶(2025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午门城楼上,“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这场献礼百年院庆的大展上,人们可以一睹十年难见的《清明上河图》、凝望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定格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
穿越午门,经内金水桥,沿中轴线前行,人们可以在红垣黄瓦的三大殿,感悟盛世皇朝的和合风范;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的风云沧桑……
这是朝霞下的北京故宫西北角楼(2024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每个开放日,都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到故宫博物院,驻足、漫步、惊叹。
一脉文渊,百年传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会后,清室善后委员会通电各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成立。
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
一份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一句“昂首阔步”,足以让人想见,当皇家禁区变为可自由参观的博物馆,人民有多惊喜。
这是在北京故宫角楼附近拍摄的月亮(2025年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然而,彼时的故宫,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博物馆的事业,起步维艰。
没有藏品,何来博物馆?千绪万端间,第一批守护者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
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气成霜,点查人员被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
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
“故宫的丰富藏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代表国家进行保管,弄清这些财产的底数并认真妥善地加以保管,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表现,不容许有半点疏忽与懈怠。”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说。
先辈的精神延续百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要守护这份国家宝藏,不仅需要心细如尘的管理,有时也要有惊天动地的智勇。
长江拍岸。沿江的一处山坡上,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静静伫立,向世人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护宝故事。
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故宫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
自华北出发,辗转东南,又西迁至川黔等地。近两万箱南迁文物踏秦岭之飞雪,越湘黔之重山,凌三峡之惊涛,克蜀道之多艰,历程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
这条铭刻在中华大地的护宝之路上,无数仁人志士拼死捍卫,“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矢志不渝。
游客在故宫东侧的皇极殿石鼓馆观赏石鼓(2025年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出土于唐朝、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是南迁文物中的代表。
被层层包裹的石鼓,装箱后每件重逾2吨。迁移中,这批石鼓随守护者一同经历了轰炸、火灾等险情;回迁时,又遭遇两次车祸。所幸文物无损。
时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后来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新中国成立后,南迁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宫。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陆续恢复并取得新进展,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博物馆理论、文物保护实践和历史文化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时光匆匆,距抗战胜利已有80个春秋。这十面意义更加不凡的石鼓现陈列于故宫东侧的皇极殿石鼓馆中。立于石鼓前静静观想,其上犹可分辨的篆文,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例证,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文脉不绝的见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中华文化地标。
游人在北京景山公园观看故宫全景(2025年10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4.56亿人次。2009年,接待观众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2024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漫步于举世无双的宫阙,请别忘记,无数先辈的执着,才缔造出这座属于人民的博物院。
从宫廷珍藏到中华文化的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故宫博物院西侧,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内里却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宫“文物医院”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
工作人员在故宫文物医院内修复一幅清代画作(2016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100多名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在此“望闻问切”“治病会诊”。
“你看,这是我们用3D打印技术做出的补配雕花构件的修前模拟实验模型。”
在木器修护室,文物修复师黄齐成如数家珍地介绍起用3D打印技术修复养心殿文物的过程。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修复这几件巴掌大的构件,花费了半年。
“只要是文物,我们都一视同仁。”黄齐成坚定地说,“不管是宝珠、龙椅,还是日常用品,都是故宫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责任就是最大可能地延长它的寿命,最大化地保护它的价值。”
书画临摹室门前,一副今年春节新贴的对联笔力遒劲:上联“心中常存万壑”,下联“笔下自有千秋”,横批“沉心静气”。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五牛图卷(2025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文物修复者的工作一如此联。“百年守护”大展中亮相的现存最古老纸本中国画、唐代韩滉《五牛图》,便是在沉心静气的匠心巧手下,穿越千秋,展卷人前。
这件稀世名作,一度千疮百孔、遍身霉斑。1977年,画作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专家孙承枝主持修复。
接到任务的孙承枝寝食难安。年近古稀的他拿着放大镜反复查看,对画作破损情况细细研究。经过淋洗、去污、补纸、全色等数道复杂工序,历时8个月,千年古画焕然一新、重现光彩。
何止《五牛图》。马王堆T形帛画、铜奔马“马踏飞燕”、三星堆青铜器……无数国宝背后,都有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各类传统手工技艺顶尖人才汇聚故宫,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传承人,至今已形成较为整齐的传承梯队。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此平常的话语,却是多么骄傲的功业!
正是他们,让中华文化瑰宝绵延不绝、生机勃发。
如果说花几个月时间修复一件器物考验的是匠心,那么修缮古建筑则需要以十年、二十年为计的恒心。
不久前,修缮后的宁寿宫花园再度迎客。
装饰枕绣品由30多名刺绣艺人用1年多时间完成,花园整体烫样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2年制作,修复倦勤斋里的通景画耗时3年多……面积不大的花园,整整修了25年。
养心殿修缮用时10年、“故宫整体维修工程”耗费18年、故宫博物院古窑址调查工作持续70多年……时间,不过是故宫人精益求精的注脚。
“故宫研究的许多项目,是要下气力的,是要多人的合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需要数代人的接力奋斗。”郑欣淼感慨。
迎来百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已在奋斗中结下累累硕果。
练绝活,文物保护修复体系完善成形——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故宫博物院形成了文物科技研究、保护修复、制定保护标准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修复体系,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完成保护修复文物300余件,承担各项科研课题30余项。
记者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内体验互动设备(2025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重创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传承——
超过100万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数字文物库对外发布10万余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推进院藏文物数字信息的公众共享。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出故宫九大场景应用,让数字故宫赋能现实中的故宫博物院。
强理论,故宫学研究不断深入——
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成为故宫学研究的生力军;故宫学方向已毕业与在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百人。2024年,故宫学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故宫学完成从理论构建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
500余年皇家积淀、100年弦歌不辍,筑成中华文化凝练升华的神圣殿堂。
从中国的故宫到世界的文化遗产
2014年3月27日,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以东西方两大宫殿博物馆为范例,阐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邃道理。
早在17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中法两国之间就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藏有外国文物1万余件。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作为闻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遗产,亦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文明的瑰宝在此交相辉映——
今年春天,人们惊喜地发现,莫奈花园与乾隆花园“相遇”了。
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上观赏莫奈油画《睡莲》(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故宫博物院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上,当莫奈名作《睡莲》与清石涛绘《墨荷图轴》一同亮相,人类文明的光辉突破时空桎梏,点亮观众心灵。
这是“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上展出的陶彩绘马与三彩骆驼(2024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引进了近30个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文物展览,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79次,参与境外合作机构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文物展览29次,跨地区、跨国家、跨文明的交流对话,一次次予人以深刻启迪。
文明的使者在此教学相长——
故宫的红墙黄瓦间,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异域面孔:佩戴着和故宫博物院员工一样的金黄色工作胸牌,一道早晚上下班,同用工作餐;有年富力强的青年,亦有须发花白的长者。
他们,就是承太和殿之名的太和学者。
“太和学者”是一项学术交流计划,由故宫博物院在2022年8月启动。截至2024年底,项目已累计资助中外学者27位,涉及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
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2023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古老宫墙内,故宫博物院架起了一座座连接世界的文明之桥:创办太和论坛,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积极拓展海外合作考古项目……东方大国的智慧与力量,因文化交流而无远弗届。
这是在故宫建福宫拍摄的2026年《故宫日历》4个不同版本的模型(2025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文明的创造在此生生不息——
收获的季节里,2026年《故宫日历》如约而至,为故宫博物院献上一份生日贺礼。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创意名片,“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7年,累计发行850余万册。
对于充满艺术美感与巧思的故宫文创,人们总有无限期待。
从单一产品到产业生态,品种近2万款的故宫文创不只是“爆款”产品,更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价值纽带,让静态的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生,在可持续发展中延续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希望故宫将不仅为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一个死的故宫,必为世界上几千万年一个活的故宫。”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李煜瀛曾有这般希冀。
而今,故宫博物院中摩肩接踵的游客、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炉火纯青的文物修复技艺……都是故宫“活着”的明证。
由神武门一路向北,故宫还在“生长”: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雏形初现,将在下个百年延续兴旺故宫守护者的薪火。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系统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其多元价值,不断提升开放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文物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展望道。
过往的百年至此句读,无限的未来从此开始。
担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沐浴着新征程的惠风和雨,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文字记者:徐壮、杨湛菲
海报设计:卓越
统筹:刘阳、金宇、赵露露、邱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