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四溢背后的产业升级
TL;DR
中国菊花产业通过自主品种培育和产学研合作实现升级,打破国外垄断,推动乡村发展和花农增收。团队选育400余个新品种,覆盖70%产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Tags
金秋,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在南京湖熟,菊花博览馆、露天花海特色体验吸引游客打卡;在安徽滁州,特色菊花展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在贵州麻江,菊花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
菊花扮靓中华大地的背后,是我国花卉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强品种自主培育、推动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坚实步伐。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介绍说,菊花原产中国,是我国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但曾经很长时间,产业却面临“卡脖子”困境——切花菊等商业品种95%以上依赖进口,且品种单一、抗性差,野生和近缘种质资源分布零散、家底不清、性状不明,优异资源挖掘滞后,自主品种选育严重迟缓。
立志培育出优质抗逆、适应产业需求的自主品种,以陈发棣为牵头人的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正式开启菊花遗传育种研究。从云贵高原到青藏冰川,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团队成员们对野生菊花资源进行系统搜集、整理、保存与评价。
在这些珍贵资源基础上,近年来,团队持续选育出不同花期的切花菊、园林小菊、盆栽小菊等系列新品种400余个,为“中国花”用“中国种”提供了品种支撑。截至2025年,团队育成的切花菊、园林小菊品种已分别占我国市场上相关商业化品种的30%和60%,辐射70%的产区,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指导学生开展菊花杂交育种。(受访者供图)
“以前,国内菊花的鲜切花市场几乎被日本等国家的进口品种垄断。如今,以‘南农小金星’等为代表的国产菊花品种,已越来越多地出口至日本、韩国等菊花生产大国,这意味着中国菊花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陈素梅说。
加快培育自主品种的同时,团队也积极联合龙头企业共建育繁推示范基地,实现从实验室到货架的“加速跑”。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深入菊花产区指导生产。(受访者供图)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南农丹心”“秦淮紫衣”“南农烟霞”等花型花色各异的菊花,或清雅,或灵动,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圈粉”,也带动了企业致富、花农增收。
“一直以来,我们聚焦全产业链,努力让菊花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陈发棣表示,未来,将在新的起点上瞄准全球花卉科学前沿和产业关键问题持续开展协作攻关,为实现我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记者胡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