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千年陶都的薪火传奇
TL;DR
文章报道了重庆荣昌陶艺传承人刘吉芬的故事,他坚守千年陶艺,培养众多学徒并创新传承方式,包括培训听障学生,推动荣昌陶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Tags
新华社重庆10月19日电(记者肖瑶)蜿蜒的成渝古道旁,安北陶艺村传来阵阵陶轮转动声。捏、搓、揉、压、按,一块赤褐色的陶土在刘吉芬手里渐渐变得润亮。小拇指轻轻摩挲着旋转的陶土,一个精致小巧的陶罐坯体便在其手上成型。
安北陶艺村坐落于重庆市荣昌区安陶小镇,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在此制陶授课。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流传于荣昌的民谣,生动勾勒出当地陶瓷产业曾经的繁盛图景。荣昌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素有“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美誉,曾作为“国礼”赠予多国政要,产品远销欧美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吉芬出生于制陶世家,从小对荣昌陶心生热爱,13岁便拜师学艺,潜心研学陶艺。1974年,24岁的刘吉芬在贵州创办了贵州第一家工艺美术纪念馆,时任技术厂长。然而,他心中却对荣昌陶的发展越来越牵挂。
受多重因素影响,荣昌陶企业一度陷入关停,民谣中“窑火烧亮半边天”的产业盛景逐步淡出。
“我不希望自己的手艺变成‘独家绝活儿’。‘独家’变‘大家’,这份手艺才能传承下去。”刘吉芬说。
1996年,刘吉芬毅然辞去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职务回到荣昌,与亲戚开办了“安北陶器厂”。
带着一身制陶本领,刘吉芬创办工作室,精进陶艺设计与制作技术,凭借荣昌陶作品斩获“工匠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百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奖项。其女儿及外孙女现在也继承了其荣昌陶制作技艺。
在此期间,刘吉芬广收学徒,培养出260名陶艺技术骨干,其中30人获评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2023年,他与女儿刘嘉佳共同创立重庆市荣昌陶窑口博物馆,以多元实践为非遗传承赋能。
对于技艺传承,刘吉芬深知不能守着窑火等风来,而应该捧着技艺寻知音。
2018年,幼年起听力残疾的刘吉芬开始探索传承新路子,对听障学生进行陶艺培训。
安北陶艺村里,23岁的黎定国与22岁的付登鑫,每天投入8小时的时间,沉浸在陶土与工具的世界里,专注学习拉坯、塑形、上釉等荣昌陶传统技艺。他们都是刘吉芬的聋哑人徒弟,尽管无法用言语表达对刘吉芬的感激之心,但他们以认真的学艺态度打动了刘吉芬。
“他们虽然听不见,但更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刘吉芬说:“这样的徒弟,我下决心要将他们带出师。”在刘吉芬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在区、市乃至全国各级陶艺大赛中取得不同名次。
窑火不熄,匠心永续。在荣昌,像刘吉芬这样深耕陶艺领域、守护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人并非个例。走进荣昌安陶小镇,古朴巷陌间,各具特色的荣昌陶工作室沿街排布,成为小镇最亮眼的风景。工作室里,制陶场景随处可见:既有坚守工坊数十载、技艺精湛的老匠人,也有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创业者。从承载生活记忆、造型古朴的泡菜坛,到创意十足、形态可爱的动物陶塑,一件件荣昌陶作品,既延续着千年陶艺的文化基因,也展现着新时代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