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千年水驿唱响山歌新韵
TL;DR
长江之畔的木洞山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曾因生活方式变迁面临失传。如今通过创新融合流行音乐、进校园和数字化传播,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Tags
新华社重庆10月15日电(记者郑世昌)长江之畔,木洞镇临水而卧,静听江流千年。江风拂面,似有桨声欸乃,穿透千年时光依稀可闻。这座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的“水国舟中市”,曾是下川东、上渝州的重要水驿,舟楫林立,商贾云集。
“新月数声笛,巴歌何处船”——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是回荡山水间的木洞山歌。
“太阳出来照山谷,木洞山青水也绿……”年过八旬的喻良华站在木洞河街,信口一段高腔。歌声如裂帛,直冲云霄。作为木洞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他数十载传唱,已收集整理上千首山歌。
“木洞山歌是祖辈用汗水泡出来的生活记忆。”喻良华说。这些从劳作中生长的旋律,是田埂上的“薅秧歌”,是岩壁下的“石工号子”,是风浪中的“船歌号子”,是智慧交锋的“盘歌”对唱,它们忠实地记录着江边人们的喜怒哀乐。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喻良华演唱木洞山歌。新华社记者 郑世昌 摄
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昔日码头喧嚷渐息,田间劳作减少,山歌赖以生长的土壤日益稀薄,一度几乎“哑声”于江风之中。
木洞山歌传承人秦萩玥从小听山歌长大,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归乡土,投身传承已有十六年。她和同伴们将传统山歌唱腔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喊山喊太阳》等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一句唱腔就能让人‘看见乡愁’,这正是山歌的力量。”秦萩玥说。
秦萩玥(左一)和乐手们排练木洞山歌。新华社发
传承的土壤,也从“唱什么”与“怎么唱”的创新而悄然复苏。垃圾分类、政策宣传等现代主题,被巧妙地编入歌词;舞台剧、山歌争霸赛等多元形式,也为古老山歌注入活力。喻良华对此深有感触,“山歌不仅要调子新,内容也要活。只有让大家在日常中听得见、用得上,山歌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哟嗬喂,什么红来红满天?什么红在田中间?……”清澈的童声,从木洞镇中心小学教室飘出。孩子们仰着脸,跟着音乐老师徐道全一句句学唱。“孩子们觉得新鲜,愿意唱,山歌进课堂,就是希望孩子们记住乡音。”徐道全说。目前,自编的木洞山歌教材已走进当地中小学课堂,两所小学1500余名学生学会了传唱。
小学课堂上,孩子们正在学唱木洞山歌。新华社发
这阵山歌新风,正从木洞镇的校园吹向更多地方。重庆珊瑚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们将木洞山歌元素与教学结合,开发的“青菜萝卜菜”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在歌声中体验传统劳作;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通过集中采风,将原生态山歌进行创新编排;重庆工程学院的学生更是尝试把山歌元素融入动态海报和交互短片,让古老乡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外国留学生也纷纷学唱木洞山歌,这些从田间地头生长出的旋律,正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目前,木洞山歌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市、区级传承人12名,山歌手近千名,群众性表演团体20个,收集整理山歌3000余首。面对传承与创新,喻良华欣慰而清醒:“生活甜了,歌声也亮了。可从前江上风浪带来的沧桑感,也难以复制了。”在他看来,专业训练有时反而会限制原生态的唱法。如何在创新中守住原生态,仍是课题。
江水东流,歌声不绝。木洞山歌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童声与创新中“活化”,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