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起防灾减灾“智慧防线”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第二届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并发布创新科技成果。这些科技突破提升了灾害预警精准度,并计划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增强全球防灾减灾韧性。

Tag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智慧防线

  10月19日至20日,第二届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极端气候频发背景下的灾害风险防控展开深入探讨。会上启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发布的四项创新科技成果,展现出中国在全球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担当,也为提升社会防灾减灾韧性提供了新路径。

  极端天气日益频繁,山地灾害预报不精准、发布不及时,是防灾减灾工作痛点。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发的“山地灾害风险精细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实现了从区域等级预报向精细化险情预报的关键突破。

  该平台构建了山洪泥石流从降雨、入渗到汇流演进的全过程物理模型,提出区域-流域-小流域三级风险预警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预警“范围大、指向弱”的问题,目前已在四川凉山等地投入业务化运行,并计划三年内落地巴基斯坦,让科技减灾成果惠及“一带一路”伙伴。

  面对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灾害风险复杂、科研数据分散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发了“数字中巴经济走廊”综合数据平台,并编制了首部《中巴经济走廊自然资源与绿色发展图集》。

  平台涵盖本底、时空、圈层、防灾减灾等七大分支走廊,集成多维度空间数据,为灾害研究、资源规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站式”数据支持。图集则系统梳理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禀赋,助力中巴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开发与保护协同”。

  会上,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正式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担任教席负责人,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执行主任杨赛霓教授担任联合教席,将与全球科研机构共同攻关山地灾害形成机制、风险评估和防灾技术,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转化。与会专家还将共同发起《新兴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国际科学倡议》,呼吁全球科学界围绕风险认知、预警和韧性治理三大方向协同攻关。

  随着全球环境与社会的加速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新常态”。增强社会韧性日益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挑战,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公平性。

  崔鹏表示,我们呼吁在气候变化和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系统性与复杂性灾害风险的研究与认知,鼓励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为降低灾害风险提供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并期望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拓展伙伴关系,共同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全球性挑战。(记者 胡喆)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