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丨两岸故宫人:百年守护 匹夫有责
TL;DR
本文讲述庄严父子守护故宫文物的故事,从抗战南迁到分隔两岸,展现文化传承与团圆期盼。故宫百年之际,展览重现历史,强调两岸文化纽带。
Tags
1980年,82岁的庄严在台湾离世。弥留之际,他在病榻上反复念叨着两个字,声音微弱。儿子庄灵俯身聆听,终于听清——“北平”。
彼时,遥不可及的“北平”距离庄严2000多公里、47年。他晚年最大的心愿“看到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回归”,终未实现。
1933年,民族存亡危急关头,一众故宫人秉承“文物比命重”的信念,护送逾万箱故宫文物南迁,辗转城市和乡野,行程数万里。
1948年,当载着320箱故宫文物的运输舰乘着凛冽寒风驶向台湾岛,站在甲板上的庄严夫妇并不知道,这一别竟是一生。

期冀国宝归家的父亲
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庄灵前往北京,再次站在父亲庄严曾守护的文物面前。
庄严的一生,与故宫相伴。1924年,他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自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至1969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职务退休,诚如其曾笑言“从一而终”。

1933年故宫文物首次南迁至南京、上海后,因日军持续侵华,原存放地风险升高。为避战火损毁,文物需再次转移到更安全的西南地区。
“1937年第一批故宫文物自南京西迁时,押运负责人之一就是我父亲。”庄灵说,父亲参与押送文物,辗转奔波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烽火中的每次辗转都惊心动魄。离开长沙后,长沙便遭遇大轰炸,故宫国宝险些与建成不久的湖南大学图书馆一起化为灰烬。文物离开贵阳仅十余天,贵阳市区被炸成一片瓦砾……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唯故宫文物损失甚微。故宫人跟炮火抢时间,找寻库房、征用车辆、租借船只,坚决不让文物暴露在日军轰炸机下,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歌。
1945年,抗战胜利。1947年,故宫文物东归南京。此后,国民党当局将部分故宫文物分三批运去台湾,庄严及其家眷随第一批文物渡海赴台。
最终,一万余箱文物留存大陆,2900多箱被运去台湾。从此,故宫文物及其守护人不得不分隔于海峡两岸。
留驻宝岛数十年间,庄严参与了文物存放选址、建库房、清点等工作,曾在台中雾峰乡北沟陪伴文物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后,庄严从主任、古物馆长,一直升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临终前,庄严有一个欣慰和一个遗憾。欣慰的是,他参与研究运输打包方法的先秦石鼓,战时迁徙后完好无损归京;遗憾的是,三希堂三大宝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分隔于两岸,未能团圆。

陪伴文物迁徙的孩子
1938年,故宫文物迁徙途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孩子,便是庄灵。
2025年,已近鲐背之年的庄灵再次回到出生地贵阳,回忆陪文物迁徙的岁月。
“那些年,物质生活艰苦,但精神上倒是自在富足。”庄灵说。
华严洞里很潮湿。天气好时,庄严和同事会把铁箱里的善本图书和历代名画,小心翼翼搬到洞外空场铺垫好的地面或木架上摊挂晒晾。余暇,他会为孩子们讲解传世作品。
后来,文物迁至四川巴县。在人迹罕至的山坳,夜晚常能听见猿啼虎啸。临睡前,庄严常和孩子们玩“名画接龙”游戏,要每人按朝代、画家和作品顺序接龙。直到有人说错认输或玩累睡着才停止。
到了春节,庄严会从野外折梅几枝,带孩子们写春联:“山中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乱世中,中国文化艺术涓滴汇入庄家孩子的童年生活,为他们开辟了心灵乐土,也为他们的人生埋下伏笔。成年后,庄家四子分别成为美术史研究者、作家、书画家和摄影师。
“我们是在炮火下长大,我们要做民族小英雄”“我们是勇敢的儿童,新中国的主人翁,新中国的小先锋”……动荡迁徙的岁月里,庄家孩子们一遍遍唱着歌,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庄灵说:“抗战胜利,举国欢庆,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

故宫遇见故宫
“文物不会说话,安安静静站在那儿,但它们就是历史。”庄灵说。
故宫博物院正举办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上有一件春秋芮公壶,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样也有一件。清宫时期,两件宝物分藏于颐和园和紫禁城,后在文物南迁中数次迁徙。最终,一件北归北京,一件迁往台湾。
“两件文物呼应着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间的内在联系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整体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档案馆(院史陈列馆)副馆长徐婉玲说。
庄灵倍感欣慰地看到,展览将两岸故宫博物院很多相似的文物,以照片、布景等方式合在一起,让文化以完整面貌呈现出来。
庄严在文物迁台保管时记下的手记,索予明去台湾时穿的背心和携带的两块银元,那志良母亲分别前送给他的怀表……展览重现了抗战时期南迁文物辗转迁徙、存藏的艰辛历程,还征选了一批故宫迁台文物守护人的珍贵物件。“真正做到见史、见物、见人,展现两岸之间的文化纽带、情感纽带。”徐婉玲说。

故宫文物分置两岸70多年,大陆同胞始终期盼着离散国宝能够早日团圆,而国宝在台湾生根,滋养了一代代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实现历史性互访,达成包括“建立展览交流机制”等在内的数项共识;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让分隔两岸60余年的传世名画聚首……恢复交流后,两岸故宫博物院从文化展览到学术研讨、图书出版、文创推广等诸多领域往来密切、合作热络。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曾说,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藏品互补性很强,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与一脉相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也曾郑重表示,两岸故宫是亲兄弟,相信通过文物交流、学术交流,会加大学者之间相互理解,推动两岸相互理解。
今年金秋时节,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生日,红墙黄瓦在北京澄澈蓝天下诉说着岁月静好。而那些艰难日子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为守护中华文脉而留下的珍贵记忆,也永远刻进了一砖一瓦中。
南迁纪念展上,庄灵欣喜地和父亲的塑像合影留念,这是跨越时空的团聚。
庄灵说,父亲在世时最大的期望,是能看到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回到北京,回到“他成长求学、立业成家、浸润深耕历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永恒故乡”。
“希望上一代人的遗憾,不再成为下一代人的遗憾。”他说。
统筹:卫铁民 刘畅
记者:谈昦玄 朱娜 王美祺
视频:朱娜
新华社对外部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