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丨球场上奔跑的小身影,其实有多专业?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球童在网球赛事中扮演关键角色,负责捡球、递球等任务,维系比赛节奏。他们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强调专注与合作,并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这些经历不仅服务比赛,也促进个人成长。

Tags

网球

金秋的网球中国赛季

中网、武网、上海大师赛......

一场场比赛轮番上演

在球场上

除了挥拍的球员

还有一群奔跑的身影——

他们,就是球童

在场上,他们几乎无声

却以最快速度捡球、递球、退场

维系着整场比赛的节奏

他们,是球员之外

在场上最忙碌、又最安静的人

球童制度并非新鲜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温布尔登就开始设立球童岗位

那时的球童

多来自慈善机构和学校

任务很单一——

捡球、传球、递毛巾,

让比赛顺畅进行

早期温网的球童

随着职业网球的兴起

球童逐渐成为赛事体系的一部分

同属四大满贯的法网自1974年

建立全国选拔机制

澳网的球童则大多来自赛事举办地——

维多利亚州

尤其来自墨尔本及周边学校

法网赛场的球童在场边备球。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选拔而出的“幸运儿们”

要通过体能、专注度与礼仪的培训

看似简单的传球、跑动

实际上都有严苛的标准——

球落地反弹高度要到腰部

目的是让球员接球最省力

中线球童向底线同伴传球

必须让球贴地滑行

不能高、不能弹

递毛巾、撑伞、退场

都有统一的手势与路线

他们被称作“影子”

因为必须存在

又不能被看见

在这样的体系中

竞争同样激烈

每一场比赛

评估员都会记录球童表现——

速度、准确、反应、配合

评分前列的球童才能留到赛事最后

今年的中网赛场上

八位来自澳网与法网的球童

与中国球童并肩奔跑

他们精准的配合、稳定的节奏

赢得了球员和裁判的一致赞誉

来自法国的艾丽丝今年14岁

已两次来担任法网球童

在中网,她的动作标准、节奏干净

视频被观众拍下后迅速走红

艾丽丝在本届中网上担任球童

16岁的澳网球童娜西妮

第一次来到中国

她曾在今年的澳网

服务辛纳与兹维列夫的男单决赛

这次又在中网遇见熟悉面孔

“能在不同国家

感受到一样的职业节奏,很酷”

2025年1月26日,辛纳与兹维列夫的澳网决赛现场。新华社发(胡泾辰摄)

中网球童负责人戎艺介绍——

对孩子们来说

球童不只是服务岗位

更是一堂关于专注与合作的课

她说

“他们在世界舞台上奔跑

也在学着理解另一种文化

每一次登场

都是他们成长的一步”

举办WTA1000赛事的武汉

另一段关于球童的故事

也在延续

闵志超,15岁成为首届武网球童

如今是球童培训师

上图:闵志超(右二)担任2014年武网球童。下图:闵志超指导小球童

从“被选中”到“去选人”

他已经陪伴武网八届赛事

“因为我自己当过球童,

所以能更懂他们”

闵志超说

“我知道他们第一次上场时的紧张

也知道他们完成配合后的成就感”

在培训中

闵志超更关注细节背后的意义

“我们教的不只是动作

更是专注和责任”

2025武网球童培训现场

如今,中国的球童培养体系

正与世界接轨

自2012年中网启动

“大满贯球童交流计划”以来

已有八十多名中网球童

登上澳网、法网等赛场

他们带回标准、礼仪与信心

今年被选拔出的10名球童将分别参加2026年澳网和法网的球童服务工作

当球员挥拍、观众欢呼

总有一只球刚落地

另一只球已被悄然送上

球童的每一次传球、每一次跑动

都是这项运动中最细微、

也最精准的节奏

那些奔跑的小身影

早已融入这片赛场

也在奔向自己的未来

他们用专注与坚持

诠释了网球的另一种力量

文案:肖亚卓、沈轶能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