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洼地”振兴记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江苏兴化东罗村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微改造,将传统垛田农业系统转化为旅游热点,吸引游客和返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和村民收入增长。

Tags

江苏东罗村乡村振兴
晨雾如纱,乌篷船轻轻拨开水面。船娘立在船头,哼着水乡小调,载着新鲜的龙香芋和稻米,穿行于纵横交错的垛田水网间。

  新华社南京11月10日电 题:水乡“洼地”振兴记

  新华社记者何磊静

  晨雾如纱,乌篷船轻轻拨开水面。船娘立在船头,哼着水乡小调,载着新鲜的龙香芋和稻米,穿行于纵横交错的垛田水网间。

  江苏兴化千垛镇东罗村的清晨,在这样一幅流动的诗意画卷中缓缓展开。东罗村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垛上水村,东邻千垛油菜花景区,西接水上森林公园,南望平旺湖。垛田如格、河汊如线,记者乘船入村,感觉像来到一座“水上迷宫”。

  “坐稳、扶好咯!”本地船娘卢宝芳声音爽朗,她曾是普通农妇,如今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船娘之一。“游客来体验垛田行船,没半个钟头都舍不得走!”她笑着说,“一个菜花季,就能有万把块钱收入,挣钱比以前轻松多了。”

  这片水乡,曾是“锅底洼”——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众水汇注,庄稼常被淹没。当地先民为防洪垒土成垛,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垛田奇观。如今,这些漂浮于水面的土地,不仅养出龙香芋、大青虾等特色农产品,更“种”出了乡村振兴的硕果。

  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小小东罗村,手握“双遗产”金名片。今年10月,东罗村又从联合国旅游组织捧回“最佳旅游乡村”荣誉,成为江苏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村里年轻人此前纷纷外出务工,现在却有一批批年轻游客来打卡观光。”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国康说,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基础设施改善,让“藏在深闺”的水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地。

  “以前抬头便是电线‘蜘蛛网’,地上还常有泥水塘,游客留不住。”罗国康回忆说,后来村里和国网兴化供电公司成立攻坚小组,移除横七竖八的电线杆,让杂乱的电线电缆巧妙入地,近30公里线路“隐身”。“如今完整的水乡垛田天际线让游客连连称赞。”

  “我们开展特色田园综合体配套建设,坚持‘针灸式’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国网兴化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诚介绍,乡村电网升级同步带动了智慧路灯、新能源充电桩布设,同时农家乐、民宿等自发开展全电厨房改造,让乡村旅游进一步绿色转型。

  这种微改造理念也随处体现,记者漫步村内看到,青砖黛瓦、石板巷弄、老庙旧校,都焕发新生。闲置校舍变身精品民宿,老庙改成村民大礼堂,陈旧老宅飘出咖啡香……

  “当初回来,就是看中村里条件都好起来了!”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打拼的高庆英,如今在临水老宅开起了咖啡馆。“最多一天卖出上百杯,不少游客专门沿着水巷导航来打卡。”她说。

  村庄的蝶变,吸引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追梦,也让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罗中坤返乡创业5年,将自家房屋改造成14间民宿。“今年菜花季客房全满,国庆中秋假期就赚了3万元!”他笑着说,“家里还经营超市、给村食堂供菜,年收入超20万元。”

  如今的东罗村,延续着“依垛而居、傍湖而兴”的格局,也孕育出“农旅融合、三产联动”的现代产业生态链。春日,千垛菜花铺成金色海洋;秋日,稻浪翻滚裹着丰收气息。水乡文化节、农耕体验、非遗展示、农民画创作……传统文化在这里活态传承,成为游客难忘的乡愁记忆。

  “村里人来人往,日均游客约4000人次,可热闹了!”罗国康说,东罗村还持续打造农产品品牌,当地兴化大米、红膏蟹、桂花米酒等特产受到大量游客青睐。2024年,东罗村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66元,同比增长8.1%。

  “我们将继续深耕垛田‘双遗产’,努力做精研学、民宿等,发展特色田园经济,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村民的增收实效。”罗国康说。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