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这里交汇交融——“中国经济圆桌会”共话第八届进博会
TL;DR
第八届进博会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全球4108家企业参展,推动创新产品首发和贸易合作,助力世界经济复苏。进博会通过共享市场机遇和深化国际合作,彰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与吸引力。
Key Takeaways
- •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已连续举办八届,参展企业数量和意向成交额屡创新高。
- •进博会促进全球创新合作,带动首发经济和新技术应用,助力企业从展商变投资商。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世界经济提供确定性机遇,进博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和产业发展。
- •进博会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规则对接,强化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桥梁作用。
Tags
进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市场机遇、共谋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作为中国联结世界的重要桥梁,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话语犹在耳畔。
年年相约,越办越好。进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市场机遇、共谋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年进博会的参展企业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充分彰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嘉宾在第二十四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录制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11月9日,新华社推出第二十四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李国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美敦力大中华区企业事务和传播副总裁曹珊,共话第八届进博会依托中国大市场为世界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盛会扩容升级 让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

这是11月5日拍摄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技术装备展区。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透过中国经济圆桌会在第八届进博会3号馆技术装备展区的半透明演播室,AI人工智能、新材料、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的巨幅标识映入眼帘,众多世界一流科技企业的展台尽收眼底,星罗棋布、灯光璀璨。
“连续参加8届进博会,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李国清感慨。
他列举了一组数据:本届进博会上,全球4108家企业参展,其中全球500强和龙头企业290家,囊括全球前十汽车整车企业、全球前十电气工业行业企业、全球三大矿业公司等;事业部门负责人以上高管有100多位出席……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李国清在第二十四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录制现场发言。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投下集体信任票的表现,他们愿意对中国市场作出长期承诺。”李国清说。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上升,进博会何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稀缺的东西总是具有巨大的魅力,当今世界最稀缺的是市场。”王文说,中国发展的确定性、开放的确定性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宝贵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在第二十四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录制现场发言。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他看来,当前,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实际是对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有力对冲。进博会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国家级展会,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共享机遇、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八届进博会又一次向世界传递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信号,让全球客商深耕中国的底气更足了。
“连续8年参展进博会,我们引入了500多款创新产品,首发首秀有70多款,很多产品现在通过国家政策加速落地,已经成功上市,使中国临床患者受益,我们特别有自豪感。”曹珊说,通过参与进博会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开放包容的信心和决心,真切感受到营商环境在持续优化。
从东南亚水果到非洲农产品,从日韩美妆到欧美创新药械,全球好物齐聚进博会,背后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需求。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农食产品展区一家新西兰蜂蜜品牌展台,参展商身穿蜜蜂和养蜂人服装道具招徕顾客。新华社记者 刘佳琪 摄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讲,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就是进博会最大的魅力所在。”王文说,中国现有14亿多人口,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进博会能做什么呢?我们在现场推动它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李国清说,2018年以来,来自各方面的40多个交易团、700多个交易分团,实现了每年大约800亿美元意向成交金额,累计意向成交金额5000多亿美元。
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进博会现场就是展示中国强大购买力的生动窗口。”李国清说。

创新开放合作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
“美敦力今年参展面积是历届最大的,带来的展品也是最多的。”曹珊说。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坚定看好,美敦力今年带来100多个创新产品,包括一个全球首展、一个亚太首展,以及5个中国首展。截至目前,美敦力已有33款在进博会首秀的“明星展品”转化为“中国商品”。

美敦力大中华区企业事务和传播副总裁曹珊在第二十四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录制现场发言。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越来越多企业像美敦力一样,奔赴中国大市场这片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应用场、利润场。本届进博会上,全球企业带来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初步估算,其中有200多项是全球首发。
“进博会带动了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名词就是‘首发经济’。”在王文看来,进博会展示和引进的新品代表了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审美标准,有助于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促进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制度与服务供给,催生带动更多新的服务和业态,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聚集中国,这就是创新驱动。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各国都在寻找新动能,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新赛道的产生,离不开资本、离不开技术、离不开市场,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对接中国的资本、中国的市场,进博会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李国清说。

11月6日,参观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美敦力公司一款超硬导丝产品展台前驻足观看,这是该产品的全球首展。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不久前,美敦力在华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在北京落地。“北京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全球领先,同时拥有大量的人才和最顶尖的三甲医院,这一项目的落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曹珊说,非常期待通过加强同中国本土的创新力量合作,助力美敦力成为整个行业的全球引领者。
汇天下之物产,创科技之新潮,促商贸之流通。进博会不仅是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大舞台”,也是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的“加速器”,还是观察行业趋势的“望远镜”。
“三星连续8年参加进博会,8年里累计对华新增投资达270亿美元”“主营生活水处理设备的汉斯希尔公司,跟着‘进博会走进地方’活动,去到一个地方就落地一个项目”……李国清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展商变投资商”的故事。

11月5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技术装备展区,三星展台工作人员在介绍能识别食材的AI冰箱。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份由进博会带来的机遇,不仅属于“四叶草”,也在全国各地播种开花。
李国清介绍,进博会每年会安排2场左右“走进地方”的大型贸易对接活动,下半年还有约30场路演,邀请全球展商走进中国不同城市,与相关部门、企业洽谈,共话合作共赢。
汇聚商品、企业、资源,统筹出口和进口,打通生产和消费,联动投资和招商……进博会日益成为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重要窗口,助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增强,全球经贸脉络更加通畅。
“进博会,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行,与每一个人分享中国的开放发展红利和机遇。”王文说。

用好进博平台 以开放之姿共创美好未来
“首届进博会后,卢旺达发展委员会与中国某新零售商超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被称为‘卢旺达老干妈’的辣椒酱迅速在中国市场走红,带动卢旺达的青年返乡种辣椒,收入增长四至五倍。”李国清说,进博会帮助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改善民生,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11月7日,人们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展卢旺达馆洽谈。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首设亚非产品专区;为来自3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展商提供支持;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贸易促进机构和商协会紧密合作,服务外国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首次围绕“增强全球南方经济韧性”和“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展开研讨……
让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同频共振,进博会国家展、企业展,同期举办的虹桥论坛,每一项都彰显鲜明的开放包容特色。

11月6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投资中国’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活动”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自信。”王文说,进博会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提升标准对接、优化开放生态,是加强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越办越好,源于与天下同利。通过进博会平台,中国持续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开放创新,打造“投资中国”“购在中国”“出口中国”等品牌,为“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我们期待借助进博会的平台,能够共享创新,共创生态,共赴健康、美好的未来!”曹珊说,美敦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未来希望在中国的开放进程中,持续加强创新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美敦力的全球竞争力。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进行格斗表演。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站在进博会这个“入海口”,见证百川入海,感受动能澎湃。
“进博会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开放足迹,那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共享。”李国清说。

文字记者:谢希瑶、邹多为、黄韬铭、周蕊
海报设计:田粟
统筹:尹一如、贾真、吴建路、冯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