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让世界理解彼此,从读懂一本书开始——访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凯泽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凯泽强调,文学是增进国际理解与和平的关键,阅读书籍能打破文化隔阂。她指出中国文学在欧洲受欢迎,并认为AI无法取代人类创造力在阅读中的价值。

Tags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专访
专访丨让世界理解彼此,从读懂一本书开始——访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凯泽

  新华社法兰克福10月19日电 专访|让世界理解彼此,从读懂一本书开始——访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凯泽

  新华社记者褚怡 杜哲宇 单玮怡

  10月17日,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克劳迪娅·凯泽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克劳迪娅·凯泽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文学依然是沟通人心、增进理解的重要力量。

  “理解往往从阅读开始。”凯泽说,当一个人通过书籍走进异国文化或他人的生命故事时,便迈出了打破隔阂、通向和平的第一步。

  她指出,只有当人们彼此理解、相互认可并学会尊重时,和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是所有对话与合作的基础。

  第77届法兰克福书展19日闭幕。据主办方统计,本届书展共有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出版商参展,吸引近24万名观众。凯泽表示,书展致力于为全球参与者搭建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化在对话中增进理解。

  创立于194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的重要平台。凯泽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高质量的中国主题活动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参展商数量也较去年有所增长,整体表现十分活跃。”

  她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欧洲读者具有独特吸引力。她表示:“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学作品始终是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由年轻作家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更受关注。因此,那些关注当下生活、思考人类情感与处境的中国作品更容易引发欧洲读者共鸣。”

  凯泽还观察到,“疗愈系文学”近年来成为全球图书市场关注的热点。这类作品聚焦个体生活与内心成长,强调自我关怀和情感修复,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在谈到与中国出版界的合作时,凯泽指出,中国始终是书展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书展自1998年起在北京设立的德国图书信息中心,至今仍是其在海外持续运营的重要代表机构之一。

  “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她说,“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在促进德中出版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在那里举办图书展览、版权贸易会以及作家交流活动,也积极参与北京国际书展等中国大型图书展会。”

  凯泽认为,中国出版业正经历新一轮转型。“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各个领域,出版业也不例外。”她说,“全球图书市场都在调整之中,中国的情况与世界其他地区类似: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出版业需要积极应对。”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重塑产业形态,凯泽仍坚信阅读和文学的价值无法被取代。“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属于人类本身,这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在她看来,正是这份独属于人类的创造力,让阅读始终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对我来说,阅读意味着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凯泽说,“在书中,我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情感,感受一座城市的气息,也更加认识自己。正是这种理解,让人们彼此靠近,也让和平变得更有可能。”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