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智慧旅游,正向人文深处生根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智慧旅游正从观景转向深度体验,通过VR、AI等技术触发情感共鸣,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保障安全。2025年示范活动展示成果,强调科技根植文化,解决游客痛点。

Tags

智慧旅游

  一场说走就走的顺畅旅行,背后是愈发“懂”你的智慧。从“观景打卡”到“入戏共创”,从“功能堆叠”到“个性定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游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驱动智慧旅游升级迭代。

  近日,以“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5年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在无锡举行。活动展示了智慧旅游发展成果,旨在推动示范引领和供需对接,促进《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在活动上,业内外人士分享了对智慧旅游赋能传统旅游业焕新升级的思考与实践。

  有深度的智慧:从“观景”到“入景”,触发情感共鸣

  在南京博物院,观众戴上VR设备,便可在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走进400多年前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亲历古人对地球、星空和世界文明的奇思妙想。“展览还原了利玛窦和李之藻绘图的场景,根据提示,伸手还能模拟翻阅资料,细节丰富,效果逼真,沉浸感十足。”吉林游客姜子涵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66.6%的游客愿意花更多的钱和时间体验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VR大空间等技术借助高度逼真的三维场景与互动式叙事手法,促使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主动探索与学习,触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说。

  无锡拈花湾景区协同艺术、光影、无人机与烟花秀,将拈花塔元宇宙AI视频的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体验,为景区带去流量与口碑。活动中,无锡灵山文旅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吴国平道出了其中的关键:“科技赋能,必须根植于独特的文化底蕴。我们不为炫技,只为用科技生动讲述文化故事。”

  图为无锡拈花湾景区的光影秀。(受访者供图)

  多地景区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已成为连接文化和旅游的关键桥梁,推动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向可感知、可互动、可共情的深度体验。得到App专栏作者蔡钰观察到,当前旅游消费趋势愈发重视文化内涵。“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观赏型、尝鲜式的文化体验,更追求具有‘活人感’和‘生活感’的文化元素。”

  有温度的智慧:从“通用”到“定制”,传递人文关怀

  南京王女士一家近日到无锡惠山古镇旅游,通过查询“慧游惠山”小程序后发现古镇停车位已达饱和。根据小程序给出的推荐方案,他们选择距离景区1公里左右的停车场,随后搭乘免费接驳公交车,仅几分钟后就到了景区。“这种贴心服务免去了排队停车的烦恼。”张先生说。

  发展智慧旅游,需要理解游客需求,尊重游客习惯。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满宏卫在活动上表示,智慧旅游的发展,不能是简单的功能“堆砌”,应当优先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和游客出行的痛点堵点。

  面对节假日期间人流量大带来的排队难、预约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影响游客体验的问题,多地优化升级各类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个性化行程规划、智慧导航分流、数字人导览导游等智能服务。

  图为无锡惠山古镇景区的数智治理平台。(受访者供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景区适老化改造也在不断兼顾“硬件友好”与“服务友好”。扬州推出数字文旅推荐官“扬小柳”和“扬小杨”,为老年游客实时解答各类问题;泰山景区创新推出的“登山助力机器人”,运用人体工学与AI算法,能感知使用者下肢运动趋势并适时助力,有效提升了登山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将个性化服务推向了新高度。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造的城市级文旅智能体“杭小忆”,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出游资讯和旅游服务,还能告知杭州某个街道桂花树的开放情况和预计花期。

  “AI对旅游业的价值不全在替代,更在于放大——放大有趣、温柔与生命力。这是目的地的智慧,也是旅游的智慧。”蔡钰说。

  有责任的智慧:从“被动”到“主动”,守住安全底线

  近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积极推动涉旅治理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从分散治理向协同联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例如,丽江古城依托“数字云南”建设打造“智慧丽江”,协同文旅、消防、环保、社区等部门,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客流预测预警和古建保护。“AI、大数据技术和算力的发展大幅提升旅游风险的主动发现能力,实现了从人工巡检向智能发现升级。”唐晓云说。

  智慧旅游既要提供增强体验和提高效率的“增值服务”,更要成为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一招”。江苏等地积极构建综合性智慧文旅平台,形成“自动告警—自动下发—处置反馈”管理闭环;一些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还在旅游点配备卫星通信终端设备,保障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需求。

  “要通过技术应用,为全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准度的安全解决方案,实现提前预测、智能预警与科学疏导。”满宏卫说。

  智慧旅游建设,表面上是“建系统”,实际上是“建生态”,通过数据、平台和设施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提升部门协同水平。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孙凌云说,智慧旅游要通过AI驱动的精细化协同运营,回归服务的本质,为每一位游客提供更个性、更安全、更深刻的旅行体验。

  策划:张晓松

  主编:孙闻

  记者:朱筱、邱冰清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