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2024年10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强调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支柱产业。安徽突出'五大文化'和'一区三圈四带'布局,促进旅游增长和文化自信。

Key Takeaways

  • 习近平强调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 安徽以'五大文化'和'一区三圈四带'布局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旅游数据增长。
  • 通过项目牵引和产业融合,安徽强化文旅产业硬支撑,促进经济增量。
  • 以旅彰文,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
  •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育人功能和旅游价值。

Tags

文化旅游安徽发展文旅
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安徽之“徽”,诚如其形,山川形胜和人文气质共襄美好。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安徽省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突出“五大文化”特色涵养徽风皖韵源头活水,布局“一区三圈四带”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出彩,强主体、兴业态、拓市场加速夯实支柱产业,以旅彰文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贡献安徽力量。

  2024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4.8%、124.1%。

  如果说以雄奇景观闻名的山水资源是安徽文旅的天然“流量”入口,那么“五大文化”则以鲜明的文化辨识度,构筑起兼具徽风皖韵与时代气息的人文高地,成为支撑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留量”引擎。

  安徽以地域文化为核、自然生态为底,加强区域联动,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

  “以皖南为样板破题,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从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多维度探索实践,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安徽在省级层面组建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服务、文化服务6个实体化专班,使“文旅部门主导”转向“产业主动对接”,变“文旅+”为“+文旅”。

  2025年1~8月,安徽全省文旅产业招引落地项目1374个,总投资额1827.5亿元,文旅行业固投同比增速达36%。

  “游客们来此看徽州古建、品中华‘和韵’,也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哲学思想和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

  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安徽之“徽”,诚如其形,山川形胜和人文气质共襄美好。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出台《关于推进“五大文化”研究实施工作方案》,印发《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突出“五大文化”特色涵养徽风皖韵源头活水,布局“一区三圈四带”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出彩,强主体、兴业态、拓市场加速夯实支柱产业,以旅彰文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贡献安徽力量。

  如今的安徽,底蕴深厚、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速起势:2024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4.8%、124.1%;“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文旅落地项目2716个,登记投资额4361.75亿元,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30.8%。

  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安徽深入挖掘安徽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化、科技、教育、艺术、旅游等深度融合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开幕现场(2025年9月28日摄)。新华社发(叶柏海摄)

  “五大文化”涵养徽风皖韵

  长江东去,淮河奔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安徽特有的地域文化。

  展开安徽文化版图,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构成的“五大文化”交相辉映。如果说以雄奇景观闻名的山水资源是安徽文旅的天然“流量”入口,那么“五大文化”则以鲜明的文化辨识度,构筑起兼具徽风皖韵与时代气息的人文高地,成为支撑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留量”引擎。

  保护为先、活化为要,安徽坚持价值研究、全面保护、有效利用相结合,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文化特色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重研究挖内涵,增强安徽文化的归属感。8月的马鞍山,省内外专家学者、文旅企业代表齐聚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共同探寻长江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论坛现场,省内长江流域9市先后亮出长江文化建设“成绩单”。

  2025年4月,安徽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推进“五大文化”研究实施工作方案》,围绕“五大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部署开展整体性、系统性、应用性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安徽统筹全省社科、文旅、教育等资源,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为核心,在7所高校设立分中心,在黄山学院设立市级徽学研究院,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淮河文化研究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与黄梅戏文化研究院,为加快构建“五大文化”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化平台支撑、夯实研究阵地。

  通过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等,安徽已出版一批高质量徽学著作,整理2600件(套)徽州文书,编纂大型文化典籍《安徽文库》等,以工程引领进一步彰显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重保护活利用,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位于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北宋青白釉抱鞠童、唐代三彩狮子抱柱等万件文物,生动再现运河千年繁华;位于马鞍山市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造型精美的玉鹰、玉猪龙等玉器,彰显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独特魅力;宿州市博物馆,53米长的大运河地层剖面“壁画”,让游客得以近距离触摸运河文化厚重底蕴……

  长江入皖八百里,大运河携徽越千年。安徽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方法。

  一方面,扎实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安徽科学设定“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序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建设,滚动实施506个重点项目,累计发行专项债10.37亿元,在推动长江安徽段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同时,打造可触摸的风景,让长江文化变得可见、可感、可亲。

  另一方面,安徽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入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项目清单,出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在保护好大运河安徽段历史原貌和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实施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等项目,让大运河文化在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持续释放价值。

  重传承巧发展,致力以文化赋能旅游提质。竹帘入池,一捞一提之间,一张薄如蝉翼的湿宣悄然成型,前来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孩子们兴致勃勃。今年以来,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汉唐纸坊景区已累计接待研学游客6.5万人次。

  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制定政策建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10个项目列入2022年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认定79家省级非遗工坊,让原本陈列在“展台”上的非遗技艺,有机嵌入旅游场景。

  安庆市以“戏”为核,串联黄梅戏博物馆、严凤英故居,推出戏曲主题旅游线路;通过建设产学研综合体、设立专项资金、出台保护条例等举措,为黄梅戏传承发展蓄能。

  “守文脉之魂,强产业之基。‘五大文化’是为安徽文旅融合打底、赋能的核心力量。”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洪永奇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打造更多具有“五大文化”标识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将为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游人如织(2024年11月2日摄)。陈诺摄/本刊

  在合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学生在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科技研学(2025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

  境外游客在黄山风景区的迎客松前自拍留念(2024年9月12日摄)。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一区三圈四带”促全域出彩

  初秋时节,阜阳市颍上县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群鸟翔集,尽显生态之美,成为正在打造的2760多公里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作为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和淮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一环,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将串联皖北地区39个县(市、区)沿线和周边,推动区域文旅资源从分散走向聚合。

  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建设,打造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安徽以地域文化为核、自然生态为底,加强区域联动,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

  因地制宜,强区域旅游特色提全域发展能级。合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沉浸式实验室、元宇宙实验室、数字人实验室等文旅新场景,仅2025年暑期就接待游客超万人次。2024年,合肥科创科普游的省外游客占比从5%提升至17.5%。

  合肥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依托人造太阳、量子科技等丰富科创资源和前沿平台,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公司,联动培育270个科创科普游基地,串联94家基地打造精品线路,促进科创资源向科普研学资源加速转化。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市场体量较大——发展全域旅游,安徽手握四张“王牌”。与此同时,城乡资源不均、区域发展失衡的短板也不可回避。

  “要破题,必须用好资源禀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推进差异化发展。”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说。

  皖南突出徽风皖韵,充满乡愁的古村落令游客驻足流连;合肥突出科创特色,让研学师生沉浸式体验量子科学魅力;大别山深挖红色资源,红色研学与绿色生态相映成趣;皖北勾画生态美景,旅游大环线串联起散落的文旅珍珠……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优势,协同共进打破地域壁垒,各美其美夯实发展根基。

  如今的安徽,全域旅游布局初步落地见效:建成7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级民宿数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西递村、小岗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示范区多维探索,点上破题促面上开花。涵盖7市45县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安徽发展全域旅游的“排头兵”。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一核一圈一轴一带一廊多点”空间发展格局,锚定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

  “以皖南为样板破题,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从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多维度探索实践,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凌勇峰说。

  安徽在该示范区开展乡村休闲度假综合功能区建设“三师联创”试点,打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推动村庄资源整合组团式、集聚式发展;设立1.8亿元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首批10亿元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发布《2025杭黄廊道沿线重大产业项目》,涵盖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领域,总投资超千亿元。

  示范区内,创新实践遍地开花,在为全域旅游发展输出新范式。

  鼓励创意产业集聚发展。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培育徽文化文礼空间、徽州鱼灯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丰溪竹筏、秘境观光列车等“小快灵”项目,延长游客动线。

  培育特色民宿新地标。宁国打造“古树认养+民宿权益”综合体,绩溪将废弃小学改造成书院民宿,广德依托溶洞资源发展洞穴民宿……在宣城市,2000余家各类民宿让村落变身近悦远来的桃花源。

  支持低空经济新场景。池州平天湖风景区新增无人机配送、夜间灯光秀,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3.24亿元;九华山风景区推出直升机低空游览项目,单月最高接待量1536人次。

  推动旅游交通联动发展。安徽交控集团立足“服务区+文旅”,推动高速路网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例如,改造后的G3京台高速呈坎服务区新增互通立交、自助缴费道口,车辆驶出高速后仅需行驶1.5公里即可抵达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景区,较改造前缩短25公里,实现“快进慢游”。

  打造高品质生态旅游度假区。铜陵市永泉农庄在修复废弃矿山生态基础上兴建特色农庄,依托原始森林与优质温泉打造养生基地,规划康养小镇,形成“游、看、吃、住”四位一体度假模式,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范本。

  202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52亿元,同比增长6.1%;接待国内游客3.6亿人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4814.53亿元,同比增长7.7%和10.9%。

  “点上破题,面上开花。通过进一步总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经验、找到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律与方法,将以点带面激发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储昭斌说。

  聚能起势育壮支柱产业

  夜幕降临,走进位于马鞍山的长江不夜城,全长375米的“千里长江画卷”光影璀璨,长江沿线11个省区市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民俗文化等立体呈现,游客可以“一站式”感受长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开街以来,这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已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立足文旅产业发展新态势,安徽突出项目牵引,夯实产业硬支撑,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百业+文旅”“文旅+百业”,新业态释放融合效应。安徽在省级层面组建休闲度假、医疗康养、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服务、文化服务6个实体化专班,使“文旅部门主导”转向“产业主动对接”,变“文旅+”为“+文旅”。

  “体育+”“戏曲+”“康养+”“民宿+”“冰雪+”……千行百业与文旅有机融合,正在激发安徽的文旅产业活力。

  为促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安徽省体育局会同多部门建立完善赛事经济发展推进、完善赛事评估、完善社会力量办赛激励、完善体育人才培养等4项机制。

  在江湾竞速、在古村穿行……依托山水人文资源,黄山市2024年举办参赛人数300人以上、且由县级及以上政府主办的规模赛事193场,以“参赛即游城”模式带动旅游消费超18亿元。

  为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于9月底启动。合肥推出“戏曲+”一体化优惠套餐,观众凭演出票根可免费游览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等标志性景点,实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宣城市广德市突出“康养+旅游”。广德是国家级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近60%,当地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凭借康养资源每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居民休闲度假优选地。

  “‘百业+文旅’‘文旅+百业’延伸文旅产业链,推动文旅产业从单一形态向综合链群升级,有利于创造体验消费、二次消费等新价值。”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东和说。

  主攻休闲度假强化项目牵引,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在六安市霍山县,由1.8亿元社会资本打造的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正让山区“冷资源”迸发“热动能”。作为安徽规模最大的高山户外滑雪场,这里聚合温泉、森林资源形成旅游矩阵,实现冰雪、漂流、溪降等业态四季衔接,是安徽以项目建设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安徽建立省市县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机制,明确分年度滚动推进100个牵动性项目建设、招引100个重点项目,2025年1~8月支持发行文旅专项债项目91个,发行金额26.48亿元。

  黄山市是项目驱动文旅升级的“探路者”。自2024年起,该市通过建立省级、市级、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三张清单”,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我们突出产业思维,从产业角度谋划文旅工作;突出市场逻辑,用市场力量推动项目落地;突出全球视野,布局新兴业态。”黄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汪峻介绍,2025年1~8月,全市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8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占比77.05%;开工项目23个,开工率达85.19%。

  强化项目牵引,带来文旅板块火热态势。2025年1~8月,安徽全省文旅产业招引落地项目1374个,总投资额1827.5亿元,文旅行业固投同比增速达36%。

  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踏青赏景(2024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以旅彰文托起文化自信

  铸客大鼎的纹饰诉说着国泰民安的愿景,鄂君启金节见证着楚地商贸的智慧,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历经千年光亮如新……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安徽博物院成为游客感悟文化的热门地。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安徽充分发挥旅游的载体作用,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旅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认同、传承善治之道、筑牢精神家园。

  依托热门旅游地弘扬中华“和”“礼”之道。每逢节假日,桐城市六尺巷日均客流达2万人。这条百米小巷承载着中国人的“礼让”智慧,已成为桐城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密码。

  当地出台《桐城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案》等,建成中华礼让文化陈列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展陈馆等,开设“礼让家风文创空间”等,提炼“谦和礼让”文化符号并融入文创产品,将“和文化”深度融入全域文旅规划体系,实现“和文化”从“文旅地标”到“化风育人”的价值延伸。

  安徽将多个热门旅游地建设为弘扬“和文化”的教育场所,贯古穿今的善治智慧以及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随游客流动其中。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游人常驻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夫第”前。当年宅子主人为方便邻里通行,主动裁墙让道,形成了徽派建筑中“作退一步想”的独特形态,也留下徽州传统文化中“内修外和”的礼让之道。

  2025年1~8月,黟县接待游客1477.7万人次,入境游客7.09万人次。“游客们来此看徽州古建、品中华‘和韵’,也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哲学思想和治理智慧的重要窗口。”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程丹说。

  “以文润城”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共进。商汤命部下捕猎“网开三面”,老子留下“上善若水”哲思,华佗埋下“心怀苍生”仁德伏笔……在亳州,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厚德”精神。如今,198位“中国好人”、700多位“安徽好人”与“亳州好人”的事迹融入好人大道文旅动线。

  当地在城市核心公共空间魏武广场打造“好人长廊”,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地标设“亳州好人”专题,在主城区宋汤河景观带、花戏楼周边街区绘制好人彩绘墙……“我们以文脉串联名城、名人、名产,让‘厚德’成为可见可感的城市文明标识。游客们在行走间即可触摸城市文明底色。”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余萌青说。

  安徽鼓励各地深挖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提炼精神文化标识,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传承千年文脉。

  马鞍山通过连续举办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擦亮文化名片,打造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当涂李白文化园等文旅地标,由“钢城”转型成“诗城”,年吸引游客超4000万人次。

  淮南借力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在缘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打造“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的城市新形象。

  “文化底蕴和底气,是文旅目的地破圈升华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是城市发展最持久的竞争力。”李东和说。

  用好红色资源,守护精神家园。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霍山县落儿岭镇,草木葳蕤的峡谷里突然腾起硝烟,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在大型实景剧《大别山传奇》演出现场,年轻游客白欣语说:“看到数十名战士无畏地冲向敌人的场景,感觉自己身处抗战现场。”

  安徽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持续提升3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86个“大思政课”项目,建设近百个红色村镇(街区)和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将江淮大地上的红色地标打造成游客追寻的精神坐标。

  金寨县的革命博物馆和红军广场成为热门红色研学目的地;阜南县蒙洼庄台从昔日“洪水走廊”蝶变为王家坝精神教育基地;凤阳县小岗村2024年接待游客62万人次,游客们漫步“当年农家”景区,重回“大包干”历史现场,感悟改革精神……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安徽将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支柱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全方位塑造“皖美如画”文旅新形象。(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杨玉华 刘美子)

  (《瞭望》2025年第42期)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