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东风!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与返回,以及无数航天英雄的奉献精神。

Tags

东风航天城神舟我国发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这里就是坐落在祖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东风航天城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当秋日暖阳洒向西北戈壁当弱水河畔的千年胡杨又一次被染成金黄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东风航天城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神舟飞船均从这里发射升空东风航天城内的路牌。

这里

是中国航天员

出征太空的第一站

是“神舟”升起的地方

在东风航天城拍摄的发射塔架。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里

也是中国航天员

返回地球家园

可靠、安全、温暖的航天港

是迎接英雄回家的地方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里就是坐落在祖国西北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

东风航天城

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

当秋日暖阳洒向西北戈壁

当弱水河畔的千年胡杨

又一次被染成金黄

人们的目光

再次聚焦东风航天城

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

综合性航天发射场

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

载人航天发射场

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神舟飞船

均从这里发射升空

东风航天城内的路牌。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生而一千年不死

死而一千年不倒

倒而一千年不朽”

戈壁深处的胡杨

挺拔的身躯

阻挡着风沙

守望着“神舟”飞天

生生不息的胡杨

诠释着、传承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载人航天精神

东风航天城内

载人航天发射塔架旁约50米处

一棵榆树

见证着一次次叩问苍穹的壮举

载人航天发射塔架旁的“树坚强”。

1999年11月20日

我国第一艘神舟无人飞船

在这里腾空而起

火箭尾部喷出的热浪

将发射塔架旁的树木烤得焦黄

然而到了第二年春天

却有一棵小榆树

重新长出了嫩芽

因为距离发射塔架近

此后的每一次发射

都会让这棵榆树

经历生死“烤”验

但它每一次都能浴火而生

人们称它为“树坚强”

很多人说

“树坚强”就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化身

在烈火考验中淬炼成长

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奉献

科技人员在卫星发射塔上,对即将发射上天的返回式技术探测卫星进行最后的检测和处理。新华社记者 邹毅 摄(1991年5月28日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平台工作人员更换回转平台齿轮油(2020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姚军鹏 摄)

2

如今一派绿洲景致的

东风航天城

在60多年前

还是一片戈壁滩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刚起步

选址建设大型航天发射基地

成为当务之急

这片位于祖国西北的土地

地势开阔,气候干燥

利于航天器发射和观测

是航天探索的理想之地

1958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此组建

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一景。该发射场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用。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来到这片荒漠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条件下

开始了伟大的奠基工程

1990年10月5日14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新华社发 张桐胜 摄

这里

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

无数个“第一”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在此升空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新华社发

1999年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飞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图为整装待发的神舟一号飞船。新华社发

2003年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

踏上中国人首次出征太空之路

这里开始成为

“航天员出征地”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03年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航天员们在“东风”

飞向太空

又在“东风”

返回祖国的怀抱

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现如今

东风航天城也成为了

一个旅游打卡地

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火箭、东风礼堂、路牌等

标志性元素

都藏进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中

走进东风航天城

关于中国航天的浪漫与记忆

随处可见

人们在这座“航天”主题的小城里

仰望星空、实现梦想

也脚踏实地、乐业安居

3

有人说

东风航天城的每一粒沙

都见证过奇迹

航天先辈们

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铸就的丰碑

成为航天人薪火相传的信仰

距离东风航天城

东北方向4公里处的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长眠着700多位英雄先辈

他们为了中国航天事业

英勇献身

平均年龄却不足27岁

学生们在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陵园里,有一座墓碑很特别

碑前的石缝里

长出一棵小树

逝者的名字叫王来

1965年,一次训练演练中

一名操作手在泄除液氧时

意外着火

赶来营救的王来

也瞬间变成火人

危急关头

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

扒下战友的衣服

向着远离人员设备的方向跑去

一步、两步……

战友得救了

他却在戈壁滩

留下了38只焦黑的脚印

和永远定格的青春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中华民族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千千万万个“王来”

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拍摄的英名墙。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陵园里,还立着一面

特殊的“英名墙”

长达180米的墙面

微微向上倾斜

意在能让先辈们

看到火箭腾飞的景象

一次又一次

这片戈壁滩上

喷薄而出的熊熊尾焰

如愿映照英名

东风航天城内的东风礼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上九天霄汉,揽明月入怀

在这片土地上

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

书写着更多

波澜壮阔的飞天故事

晚霞映照下的东风航天城发射场。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有光,有梦,有英雄

看那璀璨星空

最亮的那颗,在东方!

 

策划:李国利、宋君毅、李瑜

记者:王宜玄、魏婧宇、连振、彭源、叶紫嫣

参与报道:马骁驹、李梦婷、郎湉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