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旧资源到百亿产业——广西梧州再生新材料产业发展观察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广西梧州通过20年产业布局,将废旧塑料等资源再生为新材料,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企业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回收-再生闭环,年产值超600亿元。

Tags

不锈钢人工智能梧州市广西梧州新材料产业
从各地回收的废弃塑料瓶捆绑成堆,等待进入清洗流程。经过脱标、强力摩擦、破碎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一颗颗2至5毫米的PET颗粒,至此,在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废弃的塑料瓶“重获新生”,成为全新的塑料原料。

  从各地回收的废弃塑料瓶捆绑成堆,等待进入清洗流程。经过脱标、强力摩擦、破碎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一颗颗2至5毫米的PET颗粒,至此,在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废弃的塑料瓶“重获新生”,成为全新的塑料原料。

  “我们立足于废塑料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事业,经过多年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生产线,实现了‘回收-再生’的一体化闭环模式。”广西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定海说,目前,企业每年可回收处理废旧塑料26万吨,年生产再生塑料原料20万吨,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约52.2万吨。

  废弃塑料经过深加工正在“再生”。新华社记者吴思思 摄

  地处西江之畔的梧州通过长达20年的产业布局,成了广西“变废为宝”产业的“先锋官”。

  “2005年,梧州以进口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为契机,整合众多小型废旧品拆解企业,持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发展。20年来,梧州多向发力,形成了品种丰富、资源集聚、企业集中的再生新材料产业集群。”梧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马天宝说。

  当前,梧州已经建成涵盖再生不锈钢、再生铜、再生塑料、再生纸及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等六大领域的再生新材料产业,初步建成“回收-拆解-粗加工-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及贸易一体化”、上中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布局了每年1000万吨的循环利用资源量,已培育再生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49家,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33亿元,同比增长23%,超过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循环产业要实现真正闭环,上游回收布局、下游终端产品制造都必不可少。

  弘毅新材高端不锈钢制品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吴思思 摄

  灰色钢架构架起宽敞空间,亮眼的橘色生产线如长蛇列阵,井然有序地高效运转,广西梧州弘毅新材高端不锈钢制品精深加工项目于8月份顺利投产,它生产的不锈钢正是梧州市拓展再生新材料下游产业链的重点项目。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火花四溅、热浪袭人”的生产场景,在这个整洁有序、高度智能化的现代车间,偌大的工厂里只有几个工人在操作设备,中控室的巨幅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生产流程全貌清晰展现。“企业从2021年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但生产效率高了一大截,工人们也都变成了穿戴整洁的操作员。”公司总裁王文辉说。

  智能化的操作间让生产流程全貌清晰展现。新华社记者吴思思 摄

  一提到人工智能,从业30多年的王文辉难掩兴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了AI模型的“加持”,每生产一吨不锈钢,就能节约13度电和1.5%的原材料消耗,良品率也从98.6%提升到了99.2%。“以前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把控每一个步骤,现在AI就能精准操控,相当于多了一个不仅经验丰富还一学就会的老师傅,安全、效率与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王文辉说。

  从政策红利到链条闭环,梧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经产生集聚效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此前印发《广西制造业重点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梧州市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10月17日至20日,以“工业物质大循环,绿色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2025再生新材料大会”在梧州举办。“我们将以大会为‘跳板’,助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深化技术合作,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原材料向新材料、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迈进。接下来,我们还会针对产业发展短板,从建设完善回收体系、提升全产业链条、以及促进企业技改升级等方面,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马天宝说。(记者吴思思、王浡)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