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17年,他用十余万张照片“对话”百年故宫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17年来拍摄超10万张故宫照片,记录其历史变迁与人文故事,从奥运焰火到百年庆典,展现对故宫的深厚情感与守护。

Tags

故宫
2008年,北京奥运焰火“大脚印”在故宫角楼上空绽放的瞬间,被我的镜头定格。那是我作为新华社图片编辑发出的第一张故宫相关照片,谁也没想到,这偶然的一拍,竟让我与故宫结下了长达17年的缘分。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历史足迹》,29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向奥运会主会场。这是在故宫角楼上空拍摄的“脚印”。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08年,北京奥运焰火“大脚印”在故宫角楼上空绽放的瞬间,被我的镜头定格。那是我作为新华社图片编辑发出的第一张故宫相关照片,谁也没想到,这偶然的一拍,竟让我与故宫结下了长达17年的缘分。

 这是2011年3月25日拍摄的故宫神武门。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11年3月25日,一位游客参观故宫御花园。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14年8月1日,小朋友们在“故宫知识课堂”里学习石刻拓片。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17年5月13日,市民在故宫外跑步。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29日,“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开幕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图为观众参观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5年10月3日,游客在故宫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太和殿。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从图片编辑转岗到专职摄影记者,身份变了,但对故宫的痴迷只增不减。即便一年有几十次进故宫拍摄的机会,我还是“为爱发电”办了年卡——只要心情好,或是看到天气适宜,就想走进这座宫殿,记录下它的春华秋实、雨水雪花。对我而言,摄影不只是按下快门,更是情感的表达与情绪的宣泄,那些定格的影像,都是与故宫有关的美好回忆。

  这是故宫里的海棠花(2024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3年7月31日拍摄的雨中故宫。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故宫角楼(2020年9月3日手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19年2月14日,游客在北京故宫游览。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17年间,我拍下了超10万张故宫原片,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我对“珍贵”的理解:要么是需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捕捉的瞬间,要么是能传递人物情感或我想表达的心意。在这些照片里,除了有开启我与故宫缘分的奥运“大脚印”,它是难得的历史记录;还有可遇不可求的“九龙吐水”,得等合适时机才能拍到。

 2023年7月31日,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3年7月31日,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3年7月31日,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有一张“时空对话”照让我格外偏爱——故宫画展上,溥仪穿小龙袍跨门槛的老照片前,站着一位姿态呼应的女士,我想借这张照片,诉说故宫从皇家宫殿到人民殿堂的转变。

 2019年9月7日,观众在故宫文华殿欣赏油画《宫门》。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参与“新华社出图之故宫百年百图”一稿时,我更深刻感受到了新闻摄影的意义——新华社一代代摄影记者留下的照片,无论是五十年代航拍故宫、记录莲鹤方壶修复,还是八九十年代拍人们在故宫护城河冰面钓鱼,都刻着时代的印记。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珍贵瞬间被永远记住。

  图为在飞机上俯视故宫(1952年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齐观山 摄

  1983年6月4日,香港81岁高龄著名的老中医、六届政协委员朱鹤皋在游览首都名胜故宫时,为游客表演健身功。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人们在护城河垂钓消闲(1996年1月29日发)。新华社记者 郜南 摄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当天,我拍了一组与百年前故宫老照片的对比照,看着照片里的景象,竟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只是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我想,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守护,故宫才能完整保留至今,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好。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33年2月拍摄的故宫太和门广场第一批文物南迁时的情景(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故宫太和门广场(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初拍摄的中和殿(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中和殿(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前期拍摄的神武门(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神武门(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如今,我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记录故宫。我计划在今后的摄影报道中,进一步关注故宫人的故事,选取文物修复师等典型人物,讲述他们与故宫的点点滴滴。同时,打破单一的摄影报道,融合文字、影像纪实等多元形态,持续书写我对这座百年宫殿的热爱。

  2019年2月19日晚,人们在故宫城墙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5年4月8日,两名学生在北京故宫角楼前自拍。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5年10月3日,游客在故宫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2020年9月10日拍摄的故宫。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记者:金良快

  编辑:吕帅、任超

  视频来源:新华网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