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以创新与合作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
TL;DR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强调,创新与合作是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的关键。中国在'一国一品'倡议中发挥示范作用,助力绿色贸易。国际社会需从保护购买力、扩大融资等方面行动,实现零饥饿目标。
Tags
新华社罗马10月15日电 专访|以创新与合作推动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
新华社记者任耀庭 刁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在世界粮食日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面对多重危机叠加的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创新、合作与团结是实现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的关键。
在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正在罗马召开。托雷罗介绍,今年论坛以“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由全球青年论坛、科学与创新论坛以及“手拉手”投资论坛三个板块组成。
在全球合作方面,托雷罗特别提到,中国在粮农组织“一国一品”倡议中发挥示范作用。作为该倡议最大单一出资国,中国支持超过15个国家开展绿色生产、加工与营销示范,推动数十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形成可持续价值链。“中国经验表明,创新与合作可以把地方特色农产品做成全球绿色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科技创新与伙伴关系是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的关键动力。粮农组织正通过“手拉手”倡议,将数字服务、气候智慧型生产和普惠金融创新纳入各国投资组合,使创新从试点走向体系化实施。“青年、科学与投资三者联动,正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注入动能。”
谈到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托雷罗表示,根据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4年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长期饥饿,占世界人口8.2%。非洲超过3亿人面临饥饿,亚洲和南美部分地区虽有改善,但恢复仍不均衡。
“地区冲突、极端气候、宏观经济压力与结构性不平等加剧了粮食不安全。”他说。为扭转当前趋势,国际社会应从五方面采取行动:保护低收入群体购买力;避免出口限制、增强市场透明度;扩大气候适应性生产融资;投资本地储运加工体系;将人道、发展与和平建设相衔接。
展望2030年全球零饥饿目标,托雷罗认为,全球粮食治理亟须在数据、政策与融资三方面实现衔接,构建更加透明、协调和负责任的体系。
“实现零饥饿不仅是增加粮食产量,更是让营养膳食人人可负担,减少不平等,增强韧性。”托雷罗说,“粮农组织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携手,以科学为引领、以青年为动力、以投资为桥梁,推动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无饥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