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载,四修村志——村庄“编年史”见证山乡巨变
TL;DR
浙江衢州白沙村自1981年起,由老会计毛兆丰在烟盒纸上开始编纂村志,四十余载四修村志,记录村庄从深山搬迁到新村的巨变。村志见证了村民收入增长、文化传承,并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Key Takeaways
- •村志编纂始于1981年,毛兆丰用烟盒纸记录,历经四修,构建完整村庄编年史。
- •村志详细记载了白沙村从深山搬迁到平原的过程,村民收入从人均400元增至超4万元。
- •村志不仅存史,还参与文化传承,如恢复茶灯戏,促进乡村旅游和民俗节庆。
- •村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保留乡土文化,增强村民认同感和幸福感。
Tags
"2025年5月15日,一位浙江衢州市民在白沙村村志馆内翻看《白沙村志》。"

一沓烟盒纸,能写下多少往事?一座小村庄,能承载几多春秋?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白沙村,从1981年一位老会计在烟盒纸上记录开始,四十余载数修村志,持续为村庄变迁和乡土风俗建立“编年史”,记录下村庄沧桑、蝶变的岁月篇章。
2004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衢州江山市白沙村。他在白沙村老会计毛兆丰家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很有兴趣地拿起来阅读,并鼓励他们“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
盛世修志,传承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小村志见证大历史。即将展开的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让更多像白沙村志一样的乡村史、志、谱被发掘、保护、传承,共同赓续着乡土中国的文脉与乡愁,见证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一部乡村“编年史”
在已故的毛兆丰家中,一沓沓泛黄的烟盒纸,静静诉说着一个村庄与时间的对话。
深藏在廿七都仙霞山脉中的白沙村,那时远不是丰饶富庶的大村庄,也没有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两条山溪蜿蜒而过,没有修通公路前,这里全靠肩挑人扛、木排竹筏与外界来往。
2025年10月25日拍摄的浙江衢州白沙村全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韩强摄)
1981年开始,只有小学文化的村会计毛兆丰决定编纂《白沙村志》,白天忙村里的账目,晚上才能抽空整理村志资料。
给这样一个穷山村修志,毛兆丰的想法很朴素: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1982年冬,浙江衢州的《江山报》上刊载了一则新闻,江山县成立了县志办。毛兆丰看到后难掩兴奋,回屋拿出自己花了一年时间搜集整理的村民世系、历年经济收入等“村志”——竟是一摞烟盒纸。
这些看似废品的纸片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工整的钢笔字。为了省下纸钱,用过的香烟盒就成了毛兆丰最好的书写材料。
“那时候,我岳父常常坐在煤油灯下,把抽完的香烟盒拆开、抚平,然后在反面一字一句地写下村里的历史。”白沙村党支部书记郑日福回忆道。
当时的白沙村尚未搬迁,距离县城有70多公里。1983年初,毛兆丰来到县志办查阅资料,结识了县志办方志专家毛东武。毛东武鼓励他继续修村志。从此,农民收集材料,专家当主编,分工协作,开始共同修志。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毛兆丰在烟盒纸上写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瑞兰偕祖母由江山乡上岗(长台)迁居廿七都大源举川(白沙)。
这是白沙村最早定居的人家。为了这句话,他找遍村里老人访谈,翻阅一本本家谱,甚至跑到墓地里,看墓碑上的生卒年月。为准确记录地名、了解居住历史,他时常跋山涉水,徒步走几十公里走访调查,几个月时间就穿坏了7双解放鞋。
这一写,就是十年,其间几易其稿。最终,《白沙村志》的文字稿在1990年完成了。对这个人均年收入仅400元的穷村,村志要出版,经费哪里来?毛兆丰就挨家挨户募捐。十几元、几十元……村民们省吃俭用凑出来了这笔钱。

2025年10月25日在浙江衢州白沙村老会计毛兆丰家书房内拍摄的《白沙村志》。新华社发(韩强摄)
1991年6月,我国最早公开出版的村志之一——《白沙村志》面世。全书13.8万字,记录了白沙村从明洪武年间至1989年底600多年的风雨变迁。这部用烟盒纸“拼凑”而成、最终出版的村志,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在中国村志编纂史上留下属于白沙村的一笔。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白沙村又三次启动修志。2006年,毛兆丰和毛东武再次联手,启动第二部《白沙村志》编纂,全书达90余万字;2016年,白沙村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中国首批名村志编纂试点村,启动第三部村志编纂;2022年10月,第四部村志编纂工作启动,目前已完成样书。
“从深山村落到移民新村,从脱贫路到共富经,历经四修的村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村庄‘编年史’。”郑日福说,“修志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走过的路,走好今后的路。”

纪事本末有乾坤
村志,是白沙村的“大事记”,更是山乡巨变的见证者。
“2002年2月11日除夕夜至初三,白沙村206户村民在故土度过最后一个春节。”村志中这样记载。那一年的春节,村民们记忆犹新,他们在祖辈居住的老屋里贴春联、放鞭炮,与这片养育了世代先人的土地作别。
因为水库建设需要,他们搬离故土。村志详细记录了村民们“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的全过程。
“2002年11月2日,江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占地120亩的凤林镇盛山初具规模的新村庄被命名为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从深山到平原,从竹篱茅舍到整齐的黄色小洋楼,这场变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个村庄命运的彻底转变。
村民丁增和是这场变迁的亲历者。搬迁之前,他是深山里的一个篾匠,“每天赚6元钱,收入也不稳定”。
下山后,他先在城郊工厂打工,后来借着村里发展木材加工园的契机,掏出全部积蓄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在家门口当老板,年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丁增和说。
2025年8月7日,来自浙江全省各地的“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在浙江衢州白沙村参观村志馆。新华社记者 魏董华 摄
这是一部记录翔实、有温度的村民发展史。
翻阅村志,几组数字记录着发展足迹:1989年,人均年收入仅400元;2002年,白沙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2023年,白沙村人均年收入已超4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15万元,主导产业木材加工实现产值4亿元,为全村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
村志里写着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从最早的草窝棚到旧时候的砖墙瓦屋,再到如今的村居洋楼;从1949年人均居住面积11平方米到如今人均居住面积近90平方米……
2025年4月23日,浙江衢州白沙村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当地小学生在村里参观学习。新华社记者 魏董华 摄
村志也记录着文化的温度。每一次的文化礼堂建设、全村福拍摄、乡贤事迹表彰等文化活动,村志里都一一记载。每年春节,村里组织全村福拍摄,上千村民齐聚在一起,用镜头定格笑容。
“村志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村民吴钻根说,远嫁的妹妹几次嘱咐他帮忙购买村志,“里面一个个不断翻升的数字,一个个亲切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感动”。
29岁的吴鹏程是土生土长的白沙村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杭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白沙。“我的根在白沙,回家让我踏实。”他说,村里各种文体活动也多,生活丰富多彩,获得感、幸福感不比在大城市差。

乡土中国寄汗青
“村志,是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村志虽小,却‘五脏俱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汤敏认为,村志在留住中华民族根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认为,村志是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社会调查与个案研究,更是地域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工程。从存史到资政再到育人,村志的功能在新时代不断拓展。
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志编纂更显紧迫。
“手持一卷,乡人阅后会泛起眷眷乡恋之情,外人观之会生一顾之念。”一位修志人这样写道。

2025年4月23日,浙江衢州白沙村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一位白沙村村民给当地小学生讲村志里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魏董华 摄
村志,不仅记录历史,更参与塑造未来。在乡土中国与现代化交汇的今天,村志这一文化工程,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在镇里担任调解员的吴祥水,曾经是白沙村的村干部。他说,村志里记载的那些互助互帮的故事,延续了村里的传统,成为平淡生活中的亮点。“我们这一代人经历得最多,对村志里的故事也最有感触。”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颜越虎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5月15日,一位浙江衢州市民在白沙村村志馆内翻看《白沙村志》。新华社记者 魏董华 摄
如今的白沙村拥有6000平方米文体广场、1300平方米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2006年以来,白沙村新春农民运动会年年举办,热闹非凡。
“除了群众体育,我们村的排舞队、村歌赛在十里八乡也很有名。”郑日福说,他们还请专家把村志中记载的茶灯戏曲谱进行恢复,使传统茶灯表演得以传承。
如今,白沙村正积极探索用“方志+乡村旅游”“方志+民俗节庆”等形式,拓展志书成果转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1月29日,浙江衢州白沙村在村里健身广场上举办村运会。该村举办村运会已有近二十年历史。新华社发(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凡尘亦有壮歌,蜉蝣可书鸿志。小村志也是大历史的一部分。正是纸页间记载的日常琐事与平凡乡亲,才让时代的宏大叙事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文字记者:邬焕庆、魏董华、冯源
海报设计:邱星翔
统筹:屈婷、刘阳、王静颐、冯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