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丨现存最早的竹简记录了曾侯乙下葬的“排场”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曾侯乙墓竹简,记录了战国早期随葬的207匹马和39种车,展现了宏大的下葬排场。这些竹简是现存最早的遣策实物,揭示了曾国的独特文化和曾楚友好关系。

Tags

曾侯乙竹简简牍车马

  207匹马、39种车,是迄今为止所见随葬马匹和车最多的墓葬;不仅惊现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还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竹简……这些细节,随着日前在湖北省博物馆“上新”的简牍文化大展,被拂去尘埃、走近大众。

  近期,“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开幕,湖北省博物馆联合11家文博单位,以230件组简牍文物编织出一份深厚的文化图卷。展出文物跨越战国早期至东晋,是近年来我国举办的时代跨度最大、覆盖地域最广、完整体现简牍发展历程的简牍通史展。

  “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10月28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豪车”名录

  在展览开篇处,10枚曾侯乙墓竹简静陈于展柜中。竹简宽约1厘米,最长达70多厘米,有拼接的痕迹,亦有浅浅的墨迹。仔细辨认,“车”“马”“乘”等字迹依稀可见,仿佛勾勒出金戈铁马的战国风云。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乙墓惊现于世。曾侯乙墓竹简距今约2400年,年代在战国早期,散落在墓葬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

  曾侯乙墓竹简的部分细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记者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了解到,曾侯乙墓竹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遣策实物,主要是关于丧葬时所用车马的记载。其中有字简共240枚,总计7000字左右。其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至今仍是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萧圣中介绍,这份“丧葬记录”中,出现了路车、王僮车、游车、左轩、圆轩等车名39种,宛若一部战国时期的“豪车”名录。车名中,路车、游车、广车为某类车的总名,其余则是具体车名。其中,“路车”特指古代天子或诸侯贵族所乘的车。

  我们通常知道“天子驾六”,试想,六匹骏马并辔齐驱,拉着华贵的诸侯座驾,其蹄声如雷,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曾侯乙墓竹简则记载了“架六之车”共六乘,“架三之车”共三乘,还有8位楚国封君的名字也列入其中。

  “曾侯乙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所记载的随葬车马最多且最早的墓葬。”萧圣中说,这些车中,43乘为曾侯乙生前所用,并记载了一一对应的驭者名。另有数十乘是他人赠送专门用于助葬,被称之为“赗赠之车”。

  兵马在册

  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简牍,几乎全是楚简,只有曾侯乙墓竹简是个例外。

  2002年,在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工作的萧圣中,受到武汉大学从事简牍研究的陈伟教授委托,利用红外影像设备拍摄曾侯乙墓竹简。“我们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做实验,又花了1年多的时间拍摄,最终在2004年的时候,获得了曾侯乙墓竹简215个编号内容的清晰图像。”萧圣中说。

  展览陈列的曾侯乙墓竹简。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至今,曾侯乙墓竹简仍是记载先秦时期车、马名称数量最多的一宗出土文字材料。据萧圣中整理,33个马名、207匹马中,马的名称大部分以马的毛色加以区分命名。如“骐”指有青黑斑纹的马、“犊骐”指青斑小马、“踦马”前足左白……各类雪白、苍黑、黄毛的马匹,仿佛绘制出一幅骏马图鉴。

  古代社会,兵与马密不可分。简文还以专门章节记载了兵车所载的人甲胄和马甲胄。《左传》等先秦典籍中记载,一乘兵车通常配置三人。曾侯乙墓竹简中关于兵车所载甲胄的记录,绝大多数载三甲。由此,这也印证了古书所记“一车三人”“驾四马”为先秦时期兵车的主流配置。

  专家还发现,简文中明确记载了各类兵器装备的数量,含弓37张、矢2650枚、戟22套、戈44柄、盾38具等。与墓葬出土器物相对比,随葬兵器几乎每一类都多于简文所记数量。可以想见,曾侯乙下葬的“排场”之宏大。

  青史补遗

  作为随葬器物的“清单”,为何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青铜重器及1.5万件随葬品并未被记录在册?

  专家分析称,以一份随葬的“目录”来彰显墓主人身份,这一点和湖北已发现的楚墓不完全相同,表明拥有大国风范的曾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

  楚国八百年,曾国七百年。作为楚国的近邻及附庸国,曾国却可“活”到战国中期,这与曾楚两国世代交好、互为盟友的关系密切相关。

  来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展厅,若定睛细看曾侯乙编钟底层正中的镈钟,它器形巨大,口缘与其余编钟形制不一。这件镈钟是楚惠王熊章为曾侯乙专门制作的一件仪礼重器。

  2025年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惠王为何赠钟?缘由是曾侯乙的祖辈曾侯與曾是楚国的“恩人”,曾为楚昭王提供护佑。曾侯乙信守曾楚盟誓,被惠王所感念。据曾侯乙墓竹简所载,除了赠钟,惠王还赠送了“架六之车”。楚惠王、楚国太子、楚国封君都给曾侯乙送来了助葬车。

  这份三言两语的“随礼”,与史书所述的佳话相互印证,共同描绘了一副曾国“信义有礼”的大国风范。

  考古发现的曾国,是“手铲释天书”的生动诠释。曾侯乙墓的发现,以独特的文化矗立于荆楚,并与楚人的浪漫基因、卓越创造相互影响、渐趋融合。

  如今,古汉字、古文献热度倍增,简牍文化逐渐从书斋走向公众。人头攒动的湖北省博物馆内,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吸引着往来不绝的中外游客。此刻,更多的观众或许会向讲解员询问——哪里可以看到最早的曾侯乙墓竹简?

  策划:孙闻、李欢

  记者:喻珮

  海报:李欢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