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文明之风,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TL;DR
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通过移风易俗、文化体育活动和遗产保护,推动物质与精神双富裕。例如,短视频带货和‘村字号’活动提升农民收入与活力,同时简化传统习俗减轻负担。这些举措促进乡村振兴,展现村美人和的新气象。
Tags


走进今日中国乡村,你能看到什么?
看民风淳朴,亦看传统风俗与时俱进;看山水秀美,亦看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看农事兴旺,亦看文体活动火热开展……
日前在陕西延安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农村青年人才、乡土文化能人等共聚一堂,亮出乡村文明新气象。一场关于乡风的深刻变革,正在广袤田野间悄然发生。
10月29日,演员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主会场表演诗朗诵。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老太太提着自制萝卜干,老大爷抱着新鲜板栗,在村口走起“T台”——这场由平均年龄80岁的“模特”演绎的农产品“秀”,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4万余点赞。
“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现在才知道,咱们的土货、咱们的日子,也能被全国人喜欢!”村里的老人感叹。
视频的策划者、山东沂水朱家坪村“新农人”张欣,在大会现场谈起村里老人们的变化:“我们村老人多,以前日常除了下地干活就是闲坐。后来,一条条视频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老人们看着网友的夸赞,笑容越来越多。”
短视频走红后,张欣带着村民直播带货,去年樱桃销量同比增长35倍,净利润超20万元。
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充盈。
广东江门奇榜村的凉亭下不再是牌桌酒局,而是“村歌唱起来”的嘹亮歌声;江苏徐州贾汪区积极选树好榜样,争做先进思想践行者成新时尚;四川成都战旗村发动全体村民策划“战旗幸福乡村节”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文明的“活水”……
群众活动有去处,邻里关系更和谐,人居环境常改善,一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陈。
10月29日,演员在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上表演歌舞小品《婚事新办》。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移风易俗,破立并举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流传着宰牛祭奠过世长辈的“牛礼”,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
“‘死’要面子,让‘牛礼’成了‘牛债’。”隆林各族自治县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说。
变化源于党员带头。2021年,村民党员杨寿康在办理父亲丧事中顶住压力拒收“牛礼”,将宰杀量从二十几头减至三头。在他的带动下,白事简办、婚事新办逐渐成为全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2025年以来,全县累计劝阻白事大操大办900多起、高额彩礼近百起,为群众节省开支16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帮大家卸下了精神、经济上的双重负担。”杨成义说。
移风易俗重在“立新”。宁夏同心县李沿子村村民自定“彩礼不过八万八”的规矩,无人逾越;福建武夷山市创造性转化朱子家礼,推出“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朱子婚礼等;安徽桐城市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让群众在便利、体面操办仪式的同时,感受到节俭办事的益处……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群众从‘局外人’变为‘当事人’,移风易俗才能成为自觉行动。”同心县委书记陈华说。
“村字号”热,“精气神”足
“冠军队,加油!”
“民星队,加油!”
在陕西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全国“村BA”冠军福建晋江队与全国“村BA”民星队的对决引爆全场。这场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展现了乡土情怀与竞技激情的融合。
“能和全国顶尖乡村球队同台竞技,是一辈子难忘的经历。”民星队球员张达坦言,“‘村BA’不仅给了我们农民球员追梦的舞台,更让全国人民看到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10月28日,冠军队与民星队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不止“村BA”。近年来,“村跑”“村晚”如火如荼,“村咖”“村戏”遍地开花,一系列“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成为连接城乡、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长期深入跟踪观察“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曲甜认为,“村字号”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推动文化传承、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催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不久前,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村字号”的火爆正是“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写照,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
2月28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导游高美华(左)在为游客讲解。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遗产保护,活态传承
农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为文明乡风注入深厚内生动力。大会上,来自各地致力于农业遗产保护的人们,从多维度畅谈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的探索。
共赴保护——
“有许多个周末,广东省‘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志愿者’们踏上古道,到广袤的田野中去,指导当地的维修工作。山路崎岖,风光险峻,饱经风霜的老屋和码头、桥梁被一一妥善修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忆起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历程。
共话传承——
陕西省宝鸡市副市长李武发展示了一组数据:当地已制作抢救性保护视频326个,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400余个。凤翔泥塑的纹路、西秦刺绣的技法,其核心图案与制作流程都被精准记录、永久定格,形成翔实的“数字基因库”。
共享经验——
浙江丽水培育一批农遗旅游线路和主题民宿,助力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6年全省第一;湖南湘西通过展示木榨油茶工艺与祭油神习俗,开办“桐花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增双赢……
以农村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延续,让乡土记忆焕发新生,让乡土新风更具底蕴。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杨湛菲、王泽昊、张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