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金秋,城市漫步玩出新花样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这个金秋,城市漫步通过赛事、科技、文博和菜市场等新玩法,融合文旅商体展,满足沉浸式休闲需求,创造更多消费空间。

Tags

Citywalk城市漫步文旅商体展融合

  “跟着赛事去旅行”带动赛事激情外溢全城,科技赋予城市漫步更多“可触可感”体验,文博场馆“明星”展品变身“导游”,打卡菜市场成为体验城市新方式……这个金秋,Citywalk(城市漫步)呈现更多新玩法。记者走访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看到,“文旅商体展”融合场景更加丰富,更好满足人们主题化、沉浸式及追求情绪价值的休闲需求,创造更多消费空间。

10月13日,广州街头的全运会吉祥物。新华社记者邓瑞璇 摄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地之一的广州,连日来,在大街小巷收集全运会“彩蛋”成为当地城市漫步的新主题。广州市民许燕玲和朋友在漫步中用手机记录下遇见的全运元素:海珠广场“榕树下的科普馆”张贴的海报、路边和公园里与行人“打招呼”的可爱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整个广州弥漫着浓厚的体育氛围,趁着好天气我们也多运动一下。”她说。

  赛事激发的热情溢出场馆、遍洒全城。结合全运会广州赛区赛事布局与城市文旅特色,广州推出5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线路,覆盖“运动、青春、无障碍”等主题;同时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联合全市文旅企业提供近百万张免费及优惠门票,300家社会体育场馆提供30万张运动优惠券等。

  不止广州,9月29日至10月12日举办的2025年上海网球大师赛共吸引约25万人次到场观赛,举办地上海市闵行区推出多个“赛事+”产品和线路,让观众观赛之余漫步更具活力的古镇老街、主题市集,收获多家商圈购物优惠;在浙江多地,游客持“浙BA(浙江城市篮球联赛)”球票可以兑换文旅消费券、支持进入A级旅游景区、享受民宿餐馆折扣等。一张张“观赛票”成为解锁赛事周边区域乃至全城多元消费体验的“金钥匙”。

  “赛事+”拓展了消费链条,而科技让城市漫步有了更多“可触可感”的奇妙体验。在浙江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经过算法训练后的家用机器人可完成辅助清扫等家务;工业机器人可通过内置摄像头精准识别货品……大开眼界之余,游客还能参与互动体验,购买智能眼镜、陪伴型机器人等热门科技产品,切实感受“科技改变生活”。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负责人方鑫甜介绍,今年4月底开馆以来,中心已累计接待超5万人次到访,预约参观已排至10月底。

  科技助力下,人们漫步街区收获科学知识、获得惊喜体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不久前发布8条广州科普Citywalk路线,涵盖文化自然、未来交通、绿美生态、智能制造等主题,让人们“逛着学、玩着懂”;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明星”展品和平永川龙借助AI技术“走”出展馆,来到南京路步行街,变身“导游”邀请观众跟随它一起探索城市。

10月1日,设置在上海市徐汇区西岸梦中心滨水区域的“非遗+”《月满》展亭,吸引人们来“打卡”和参加活动。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摄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中秋假期,上海摄影爱好者周翔漫步徐汇滨江,伴随动感时尚的音乐演奏,仔细欣赏《月满》展亭奔跑兔、跳跃兔、回望兔等惟妙惟肖的海派剪纸装饰。“既保留着传统之美,又总在变化,这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周翔一边按下相机快门一边说。

  不久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牵头策划城市艺术项目“月来月美”,来自上海徐汇、崇明等区的剪纸、灶花、线带编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沪上建筑师共创颇具传统文化意境和时尚前卫元素的展亭,串联起上海世纪公园、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西岸梦中心等多个地标。文旅部门还在展亭附近举办音乐演出,让人们的观赏体验更加“立体”。

  越来越多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的展品“走进”街区,成为人们城市漫步中随处可“邂逅”的风景。而在一些地方,带动城市漫步从核心景区向城市全域延伸的,还有充满“烟火气”的农贸市场。

  周末清晨,杭州文二菜市点心区前排起长龙。北京游客李合霖和朋友耐心等待着烧饼出炉——把菜市场列为旅行打卡点,吃一顿地道杭式早餐,配一杯“菜场咖啡”,再拍几张氛围感照片,成为他们体验这座城市的新方式。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文二菜市,已成为集生鲜、美食、咖啡、共享厨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活空间,吸引大量游客。新华社记者段菁菁 摄

  “以前真想不到,我的早点铺能这么火。”文二点心店老板卞亚飞一边麻利地炸着油条一边感慨。他的店铺以豆腐脑、油条、烧饼“杭州早餐三件套”闻名,自文二菜市改造升级后,他的小店也成了打卡热点,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很多游客拉着行李箱直接来吃。”

  在上海外滩完成一场“美术馆漫步”,在广州南沙参加一趟“音乐节+美食”之旅,在杭州西湖·东山集、蒋村柿集等参加一次“农贸市场游”……这个金秋,人们在城市漫步中重新认识一座座城市,感受不断焕新的美好生活。

  “从‘单一场景’到‘无限场域’,文旅的新业态、新玩法正在打开新增量,这将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增长走向质量跃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说。(记者陈爱平、段菁菁、邓瑞璇)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