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新发现4组院落遗址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TL;DR
辽上京考古新发现4组大型院落遗址,院落朝向多元体现契丹与中原文化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
Tags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31日电(记者哈丽娜)近日,辽上京考古队经过5个多月的精细化发掘,在辽上京遗址皇城内西南部新发现并确认4组大型院落遗址。这一考古成果进一步揭开了这座草原都城的历史密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鲜活实证。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契丹人于公元918年建立的辽代都城遗址,也是我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此次新发现的4组大型院落遗址规模宏大,其中1组为南向布局,另外3组为东向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盈说,根据《辽史》记载,辽上京皇城西南部区域建有临潢府、临潢县等类似衙署及孔庙、国子监等礼制建筑,另外还有皇家的寺院道观等多座辽代重要建筑,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这些建筑的性质、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5月23日拍摄的辽上京遗址景观。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院落朝向的多元特征,恰好印证了辽上京兼容并蓄的建筑规划理念,东向布局呼应契丹族‘尚东’的传统与太阳崇拜习俗,而南向院落则延续了中原礼制建筑的典型范式,两种布局在同一区域并存,直观展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深度交融。”汪盈说。
辽上京自公元918年营建以来,便以独特的“日”字形双城格局承载着民族交融的使命。汪盈介绍,北部皇城为契丹皇帝与贵族居所,南部汉城则聚居着商人和各国使臣等,这种“因俗而治”的规划设计,既保留游牧民族的生活传统,又吸纳中原的治理智慧。此前考古已证实,皇城“回”字形宫城环套格局效仿中原“皇权至上”理念,而全城明确的东向轴线又彰显草原特色,此次院落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补充这一“兼容并蓄”规划体系的实物证据。

考古人员对辽上京遗址皇城内新发现的院落遗址进行发掘研究。新华社发
考古队员还发现,这些院落遗址普遍存在辽金两代叠压营建痕迹,反映其在辽亡后仍被金代沿用改造,印证了历史上北方民族政权更迭中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说,辽上京遗址的每一项新发现,都在丰富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从“日”字形双城到多元朝向的院落,从制度创新到文化互鉴,这座草原都城的演进轨迹,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