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当人工智能冲击文学创作
TL;DR
人工智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加速出版流程,引发版权争议和伦理担忧。出版界强调技术应服务人类,维护人文精神,并探索认证机制确保创作真实性。
Tags
新华社法兰克福10月15日电 记者手记|当人工智能冲击文学创作
新华社记者褚怡 单玮怡
正在德国举行的第77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人工智能几乎无处不在,它协助出版社排版,为译者润色,甚至在后台“倾听”作者的思考节奏。有人担心,它或许终将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也有人相信,它只是新的羽笔,正被写作者重新握紧。算法与人类,谁将执掌文学的未来?
效率的加速
一部书稿从构思到排版成书,最快需要多久?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初创公司StoryOne给出的答案是一小时。该公司推出的新款工具可提供“非虚构类图书的人工智能辅助出版”服务,据称可将出版速度提升至传统方式的300倍。
借助这一工具,科学家可在一天内将研究论文改写成通俗易读的书籍,医生能快速整理并发布经过核实的罕见病指南,百岁老人的口述记忆也可以直接生成传记。公司称,这一工具并非让人工智能取代作者,而是让它充当编辑和事实核查助手,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呈现自己的思想。
面对出版业普遍存在的高昂翻译成本和缓慢制作周期,英国GlobeScribe公司带来了一项人工智能驱动的文学翻译解决方案。该系统基于专为叙事性作品训练的语言模型,旨在保留作者独特“声音”的同时,大幅提升翻译速度与跨语种流通效率,从而帮助出版社降低成本、加快出版进程。公司宣称大部分书稿可在24小时内完成翻译交付。
总部位于印度的克拉维斯科技公司也将人工智能引入出版生产的幕后环节。在本届书展上,公司展示了其“人工智能出版流程模块”,涵盖自动校对、格式转换、元数据优化和智能排版等功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工具可与出版社现有系统无缝衔接,无需更换生产平台,即可实现自动化与提速。
版权的争议
伴随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全面渗透,围绕其伦理边界与版权风险的争议也迅速升温。
有观点指出,一些大型科技企业早已将出版业视为“数据金矿”,并利用数十万本书籍来训练其语言模型。然而,这些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既未征得作者同意,也未向他们支付报酬。
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此前强烈谴责这些行为,称其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数据盗窃案”。今年书展开幕式上,德国总理府文化和媒体国务部长沃尔弗拉姆·魏默说:“人工智能将撕裂文学和书籍的世界。”他指出,数据挖掘正在汲取无数创作者的思想与才华,让书籍沦为“被猎取的对象”。
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主席卡琳·施密特-弗里德里希斯在开幕式上批评了当前人工智能监管的缺失。她警告说,在虚拟世界中,少数亿万富翁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算法,决定人们能看到什么内容。在所谓“进步”的幌子下,不负责任的人正借助这些算法巩固他们的权利。
人文的坚守
面对算法写作和机器内容的快速涌入,出版界人士普遍强调:技术的发展不应削弱人文精神的根基,人工智能必须回到“为人服务”的初衷。
弗里德里希斯说,出版界必须坚守人文立场,行业专业人士“不能把思考委托给他人,而应恪守辩证思维的原则”。
“人工智能应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人类为人工智能服务。”她说。
为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图书,英国初创公司Books By People宣布与多家独立出版社合作,于本月正式启动“有机文学认证”计划,对人类撰写的书籍进行验证和认证,以维护创作的真实性和公众信任。
公司联合执行创始人埃丝米·丹尼斯说,在这个人工智能愈发模糊创作界限的时代,读者有权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的书籍是否由人类写就。
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图书出版行业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的英国Shimmr公司首席执行官纳迪姆·萨迪克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应该是盟友的关系。每家大型出版商都应拥有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出版商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内容生产,而在于谁能以自身的人工智能系统,更好地为创作者赋能。
“人工智能的使命不应是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激发并放大它。”他在书展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创造力始终是出版业的生命线。如果人工智能被正确理解和使用,它应成为增强创作潜能的工具,而非剥夺创作主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