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观察
TL;DR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汇聚全球学者,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强调历史与当代的联系,推动文明互鉴。大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和数字技术赋能,助力全球理解中国。
Tags

浦江潮涌,激荡思想涟漪;申城论道,谱写文明新篇。
10月1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拉开帷幕。大会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约5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为推进中国学发展、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学者力量。
学术之约:以世界视角把脉中国学发展
中国学是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旨在更好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专家学者以深入对话打破认知壁垒,以多元视角思考学术发展,汇聚起中国学发展的世界共识。
海外学者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陈浩明 摄
“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中国学的高度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表示,当中国在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务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中国学也变得愈加重要。了解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各领域专家的必备素养。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坦言,推动学术发展离不开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学是中国之学,也是世界之学,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也要基于人类共同的道义基础和社会愿景。”赵月枝说。
中国学发展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如今,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研究空间更加广阔。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表示,数字技术能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信息,完成以往人力难以完成的工作。“新技术有助于中国学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减少语言障碍,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梁晨说。
青年学者是中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学术能力与素养,攸关学科未来。
“年轻学子对中国的兴趣,常始于学术之外——可能是一次旅行,或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电子游戏。这类文化体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而如何搭建由此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特里斯坦说。
读懂中国: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答案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研讨中,专家学者充分把握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于历史纵深中观当下、谋未来。
出席大会的嘉宾在听会。新华社记者陈浩明 摄
德国纽伦堡欧亚文化研究所所长施寒微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老朋友。“理解当代中国,必须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当代中国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深植于厚重的积淀之中。比如古代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曾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段历史对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发展仍有启示意义。”再度来到世界中国学大会,施寒微分享了他的新思考。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国学研究将获得持续不断的研究题目与思想资源,这是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坐标、价值基点和创新源泉。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宏大而前所未有的创新。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和而不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从‘赓续’到‘创新’的实践逻辑。”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说。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伊沃娜表示,每个国家都应拥抱自身的历史、体制与文化,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深刻启示。
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
1591年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1858年上海出版的《几何原本》静静陈列,《申报》《字林西报》等早期中英文报刊的影印件展现着东西交汇的历史篇章。大会现场的一个个细节,折射出文明互鉴的生动图景。
以《意大利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中国伦理思想的传播及其文化意蕴》为题,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探讨了“四书”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了解中国经典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李集雅表示,文明互鉴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需要人与人的交流、机构间的合作。
大会期间,外宾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学者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为守护自身文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不仅令全世界的参观者大开眼界,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班纳吉说。
搭建对话平台、汇聚全球学者,世界中国学大会以思想的力量“跨越山海”,开启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表示,大家在此齐聚,一方面共同回应“中国之问”,携手探寻中国成功的密码;另一方面,也积极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方案。“重视中国学研究的世界性意义,正是学术领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高金萍说。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王子铭、许晓青、周心怡、唐斯琦、陈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