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光丨江城守护人
TL;DR
熊人建夫妇作为清漂人,每天在长江万州段清理漂浮物,守护城市清洁。他们从捕鱼人转型,十余年坚持工作,助力水质改善。
Tags

【记者手记】
杆长近三米的网兜,一兜入水,再提起时便是超过十斤重的各种漂浮物。将这些漂浮物倒在船头,再次空兜入水,如是往复……这样的动作,秦兴明每天要重复三、四百次。

14年前刚兼职做清漂人时,晚上回家,熊人建和秦兴明连饭碗都端不稳。如今一切成为习惯,秦兴明双手提满各种清漂装备,轻松地招呼我们上船。
清晨六点四十五分,万州长江二桥下,熊人建夫妇穿好救生衣,将清漂船挪出泊位,停靠在一艘大一点的清漂船旁,方便我们上下。两艘船上散落着的用来固定船身的麻绳,是秦兴明口中需要格外警惕的“暗器”——在摇晃的小船上,踩着圆滚滚的麻绳,老渔民都站不稳。

七点十五分,清漂队的班前会结束,队员们领取了各自的任务。熊人建夫妇今天要去江南新区沿岸清理漂浮物,那里是万州“平湖夜景”最美的打卡点之一。
都说长江在万州拐了一个弯,这道弯是万州的城市“精华”所在,因为它拐出了最美“平湖夜景”,这道弯也给清漂人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因为回水处江面漂浮物会不断堆积。
马达声划过刚从晨曦中醒来的城市,清漂小船横渡翻起浪花的长江。当我们还沉浸在晕船的痛苦中时,秦兴明已经找准漂浮物的集中处,将打捞网兜插入江水中。
一片目测超过篮球场大小的漂浮物带,夫妻俩要在今天清理干净。
船身停稳、马达声息,熊人建也提着网兜来到船头,和妻子秦兴明一人一边,默契地加速打捞。

中午十二点,熊人建夫妇的清漂船,已经“满载”往返了两次,原本篮球场大小的漂浮物带重回清澈。吃过午饭,两人打了个盹、收拾停当,开始了下午的作业。

除了清理漂浮物,熊人建和秦兴明还有不少其他的任务。2010年前后,万州的江面清漂作业开始引入大型的趸船设备,为了方便这些大型设备清漂,清漂队员们需要在江岸边设置围网,将附近的漂浮物围拢,以便大型趸船集中清漂。下午夫妻俩就要检查江南新区岸边的几处围网,熊人建打趣说,这个下网的技术他是专业的,毕竟打渔下网干了30多年。

经过无数清漂人的努力,2025年1至4月,长江万州段氨氮含量已经稳定保持在每升0.03mg/L,超过Ⅰ类水质标准。
下午六点,结束一天的清漂作业,熊人建邀请我们到家里吃鱼,不同于闻名全国的“万州烤鱼”,夫妻俩更喜欢传统的麻辣鱼。在长江上打过30多年的鱼,他们早已养就了一副吃鱼的肠胃。
十余年不论晴雨,航行在长江之上,守护城市清洁的江面,是夫妻俩作为清漂人的英雄气;干了30多年捕鱼人,几天不吃鱼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则是他们作为江城万州人的烟火气。

记者:李爱斌、沙青
摄制:李泽鸿
编导:周梦蝶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