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以重器“致广大” 用创新“尽精微”——河南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线观察
TL;DR
河南装备制造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如洛轴集团提升轴承质量和效率,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与企业合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Tags
新华社郑州11月6日电 题:以重器“致广大” 用创新“尽精微”——河南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姜亮、刘振坤
超大直径的盾构机、精密的轴承、数智化的农机……中原大地,有“致广大”的重器,更有“尽精微”的创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记者行走中部大省河南看到,多地锚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风电主轴承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当前,洛轴集团生产的风电主轴承故障率不到千分之一,远超国际同行水平。
“过硬的质量,很大程度依靠创新带来的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提升。”洛轴集团董事长王新莹带领记者走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工厂,在这里,设计、选材、生产、交货全流程被“数”赋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以热处理环节为例。热处理作为轴承钢制造的核心工序,直接决定材料在服役条件下的组织性能与疲劳寿命,是保障轴承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技术环节。洛轴通过构建相关仿真模型,实现对传统经验性工艺的系统校正与迭代优化,显著缩短工艺验证周期,提升了工艺稳定性与产品一致性。
洛轴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企业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面向“十五五”,洛轴力争到2030年实现营收150亿元,不断壮大高端轴承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是装备制造业“加速冲刺”的重要条件。
今年,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某农场,一款智能化、可进行参数自动调整的联合收获机,带给了种粮大户更便捷的秋收体验。
这台农机由位于洛阳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完成研发设计、中试制造、测试验证和创新迭代,再交付黑龙江北大荒垦征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生产。后者吸纳创新中心的产品、工艺等,规划建设相应产线,并大规模生产投入市场。
“未来几年,我们将依托中试验证平台、产学研融合等途径,带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农机大数据等在农机领域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总经理助理李保忠说。
当“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成果的价值将在生产端充分释放。前不久,河南印发《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以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长远来看,支持装备制造业提质向新,需要各方合力。记者看到,得益于政府与市场同向而行,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正在向企业集聚——
在新乡,“企业创新积分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源对创新积分排名靠前的企业进行精准支持;在洛阳,政府主导推进赋能企业发展“百场对接”系列活动;聚焦农机生产,中国一拖与相关企业成立联合攻关组,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突破……多措并举,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在持续强化。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盾构机“功成一号”已在郑州完成验收,并将于未来应用至北京地铁1号线支线施工。“面向‘十五五’,只有我们在创新之路上‘尽精微’,才能让更多大国重器走出车间,走向全世界,在‘致广大’中为中国制造代言。”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