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鉴丨记者观察:罗马尼亚“熊出没”,治与不治都有问题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区棕熊数量增多,导致人熊冲突频发。政府通过增加捕杀配额和罚款措施应对,但环保组织质疑其科学性。各方探索电围栏、GPS追踪等共存策略,以平衡生态与安全。

Tags

世界自然基金会栖息地野生动物棕熊罗马尼亚人熊冲突生态保护狩猎争议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1月10日电(记者张改萍)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区,生活着一群古老的“居民”——棕熊,这里是俄罗斯之外欧洲最大的棕熊栖息地。然而,随着人与熊的“生活圈”重叠度越来越高,近年熊袭人事件屡屡发生。如何治理“熊害”,同时保证人与熊和谐共存,是让这个东欧“熊之国”颇为困扰的话题。

  人熊相争“进城觅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布切吉山区的郁郁葱葱之上。这里属于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是罗马尼亚中部的一片净土,也是人与自然界限模糊的边缘地带。

  2014年5月14日,几只棕熊在罗马尼亚中部的泽尔内什蒂熊类避难所里闲逛。新华社/路透

  几个世纪以来,棕熊一直在这片山林生活,不仅是罗马尼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熊在罗马尼亚民间传说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古老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节日庆典,熊的形象无处不在。东北部地区每年冬季都会举行“熊舞节”庆祝活动,人们在盛大游行中身着用熊皮装饰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希望驱散厄运,迎接来年的吉祥与安康。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张,熊的栖息地不断受到挤压,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熊类食物来源减少,迫使熊类改变觅食习性,冒险进入人类聚居区寻找食物,导致熊袭人事件日渐频繁。

  今年7月,一名摩托车骑手在当地知名景区特兰斯弗格拉尚公路边遭熊袭击丧生,肇事母熊被击毙,三只幼崽被送往庇护所。这是该地区近期发生的第三起熊袭人事件。

  2024年2月至2025年3月,罗马尼亚112紧急求助热线共接到来自全国35个县的5553起“熊出没”报告。其中,486起报告遭熊袭击,104起报告熊造成财产损失。

  官方记录显示,截至2024年3月的20年中,熊袭人事件已造成罗马尼亚26人死亡、274人重伤。

  中部小镇伯伊莱图什纳德仅有约1300名居民,但每年吸引超过30万名游客,很多人是奔着观赏棕熊而来。然而,本世纪以来当地频发人熊冲突。2009年之后,熊群开始频繁进入城镇觅食。当地居民称,位于森林中心的垃圾填埋场已成为熊的栖息地。

  大约两年前遭熊侵扰后,镇上居民亚诺什·罗伯特的家就安装了电围栏。他对媒体回忆道:“熊曾尝试推门而入,门因此脱落……它打开展示柜和冰箱,四处搜寻却只找到瓶瓶罐罐,最终将它们打碎。”

  游客行为也在改变棕熊习性。他们在街道上随意喂食棕熊,甚至使用巧克力和糖果等甜食吸引棕熊以便自拍。当地棕熊渐渐习惯于“进城觅食”,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也被消磨。

  人熊冲突狩猎争议

  罗马尼亚国家林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今年4月发布数据,估算该国境内现存棕熊数量在10419头至12770头之间,但该国自然栖息地的理想容量是4000头左右。

  世界自然基金会罗马尼亚分会野生动物项目协调员克里斯蒂安-雷穆斯·帕普强调:“当你破坏熊类的栖息地或对其栖息地造成干扰,比如开着全地形车或是进行其他形式的旅游,实际上都在迫使这些熊离开原本的领地,去其他地方寻找食物与安宁。而这样结果往往是它们与人类在某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发生互动。”

  泽尔内什蒂地区的“自由熊保护区”创始人克里斯蒂娜·洛皮什救助了许多曾被圈养在笼子里遭受虐待的熊。她亲眼目睹“圈养综合征”给一头熊带来的悲惨后果——它不可自控地啃食了自己的两只前掌,尽管兽医进行了干预,但最终未能挽救它的生命。

  2019年,罗议会两院通过一项放开境内狩猎棕熊的法案,由政府每年批准猎熊配额,以期通过控制棕熊数量来减少人熊冲突。

  2024年7月初,一名19岁徒步女游客遭熊袭击身亡,“熊害”又成热点。罗政府推动议会当月通过一项法案,将每年“预防性”和“紧急干预”捕杀棕熊的配额从220头提高到481头,于2024年和2025年连续实施两年。新法同时禁止猎杀育有两岁以下幼崽的母熊,以及皮毛按国际狩猎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CIC)评分超过400分的棕熊。

  然而,世界自然基金会罗马尼亚分会、绿色和平组织等20余家非政府环保组织联合发表公开信,对罗政府上述举措表达强烈质疑和反对,认为其涉嫌违反欧盟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规,且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可能助长非法狩猎等问题,从而加剧生态系统失衡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熊共存科学探索

  罗马尼亚科学院正在进行一项基因研究,以便更准确了解棕熊的数量、分布和遗传多样性,为政府制定捕杀配额等“熊害”治理政策提供更科学依据。

  11月6日,罗政府通过紧急条例,对野外投喂熊的行为将处以10000至30000列伊(2272美元至6818美元)罚款;还规定当熊进入居民区、可能发生人熊冲突时,应急部门可决定是否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如驱赶、转移或射杀。

  在一些地区,地方当局、狩猎协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居民也在联手探索更有效的熊管理策略。

  伯伊莱图什纳德镇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降低了熊袭人事件的发生率,比如,采用具有“防熊”功能的垃圾桶,移除吸引棕熊的果树,在住宅周边安装标记更为醒目的电围栏,给部分棕熊佩戴GPS追踪项圈以监测其活动范围。小镇还加大了对公众的宣教力度,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生物学家伊斯特万·伊迈奇解释说,熊嗅觉敏锐,可感知电围栏及其周围的气味,电围栏上白色和红色的标记在夜间尤为醒目,可让天生视力较弱的熊易于辨认。“熊一旦被电围栏电过,会记住这种痛苦的感觉并主动避开。”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生物学家克林·阿尔代莱安强调,应当将重心转移至“预防与干预”策略上,比如优化垃圾管理、禁止随意喂食野生动物,并特别关注那些容易引发问题的“刺头熊”。

  “自然熊保护区”创始人洛皮什倡导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对于误入果园的熊,我们应首先尝试通过植入微芯片进行标记和追踪,而非直接猎杀。只在必要时,才考虑将其转移到保护区,以确保它们远离人类活动区域。‘逢熊即杀’的做法亟需改变。”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