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盐碱地变身棉花“丰收田”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甘肃省敦煌市通过科学综合治理盐碱地,使棉花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以上。采用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这为当地农民带来新希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Tags

盐碱地敦煌棉花

  新华社兰州10月18日电(记者任延昕、何问、张睿)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棉花进入了采收季。大型机械开进棉田,采收雪白的棉花。

  在肃州镇姚家沟村,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贺生兵与同事赶在采收前,对这里的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棉田进行测产。他们拿着卷尺,测量棉花的株距、株高等关键数据,并以此估算今年棉花的收成。

  10月15日,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在棉田中测产。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块地今年的籽棉亩产有望突破400公斤,好于预期。”贺生兵说。几年前,这片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难以生长,村民们收成微薄。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因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或碱性物质,导致土壤渗透性和通气性差,易造成农作物低产,甚至绝收。

  敦煌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数据显示,全市37.72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占比达94.6%,且以中度、重度盐碱地为主。

  贺生兵说,敦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与盐碱地进行斗争。最近几年,经过更为科学综合的治理后,敦煌的盐碱地终于长出了“新盼头”。

  10月15日,在敦煌市肃州镇,一台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作业。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昔日的“发愁地”如何变成如今的“丰收田”?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治理方案也就不同。”贺生兵道出了盐碱地治理的核心:这是一场与水土的持久博弈,需要“组合拳”久久为功。

  为了找到最适宜本地的治理方案,农技专家们先对敦煌的盐碱地进行全面“体检”,并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因地制宜”选种:在重度、中度盐碱地种棉花、向日葵等耐盐作物,轻度盐碱地种玉米、小麦等。

  与此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修建排碱渠、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使用微生物菌剂与土壤改良剂……敦煌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三大措施,大力推进盐碱地改良。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结合技术创新与本地条件,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守护生态。

  综合治理下,敦煌大部分盐碱地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上升、含盐量下降。治理后的耕地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以棉花为例,出苗率从不足70%提升至近90%,单株棉桃数量与直径也明显增加,棉花产量提高10%至20%。

  10月15日,在敦煌市肃州镇一处棉田,装载机将打包好的棉花装车(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从三年前亩产不足300公斤,到如今突破400公斤,这地又能养活人了!”望着这片自己从小生长的土地,敦煌市盛泽源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生满心欣慰。

  截至目前,张生共流转了周边乡镇1.2万亩土地种植棉花。这几天,他忙着棉花采收和转运。采棉机将采摘下的棉花压缩打包,这些棉包随后会被运至加工厂。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棉花种植和采摘全程机械化,帮我们降低了投入、增加了收益。”张生介绍道。

  今年,敦煌持续加大投入,推进盐碱化棉田改良项目和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并继续开展耐盐碱作物及改良产品筛选试验。这也给了张生信心,他计划流转更多土地,并在三年内打造出更高亩产的棉花产区。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