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丨温暖同行:聚力帮扶弱小 筑牢幸福之基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文章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中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聚焦'弱有所扶',帮助弱势群体如张美仁、陈哈明和贾金梅改善生活。社区和长期护理保险等举措提供精准帮扶,促进自立与希望。

Tags

弱有所扶

  麻绳专挑细处断,这话张美仁感受很深。他们一家的日子原本是平凡但幸福的。直到2020年,张美仁被诊断患上恶性黑色素瘤。丈夫在家种地,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入不敷出的生活,让张美仁迫切地想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可病情与照顾家庭的需求,让她就业屡屡受阻。

  就在张美仁一筹莫展之时,她所在的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园街道金鹏社区工作人员找到她,介绍她参加了社区对接的手工编织培训班,让她能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获得一份收入。

  精准对接,让帮扶更有方向;搭建平台,让帮扶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弱有所扶”,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解群众危困,帮助弱势群体生活全方位改善。

  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红旗社区,有一段跨越31年的“特殊亲情”。

  陈哈明的人生是从1994年被捡到那天开始的。那一年孟繁铎在铁路疗养院大墙外发现被遗弃的陈哈明,便将他带回家。抚养过程中,孟繁铎和妻子李桂荣发现陈哈明有智力缺陷,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抚养这个孩子。2021年,孟繁铎因病离世,李桂荣不忍心将陈哈明送到福利院,决定两人共同生活。

  为帮助李桂荣家减轻生活压力,社区工作人员每逢节假日都会送去慰问物资及慰问金,并在平时开展定期探访,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一家人的急难愁盼。

  “弱有所扶”是民生保障的底色,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失能老人贾金梅居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大早,照护员闫培丽便来到贾金梅的家,在聊天的同时帮她按摩。每周闫培丽都会来两到三次。

  两年前,贾金梅因脑卒中导致生活不能自理。2021年8月,呼和浩特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将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且经定点评估机构评估符合标准的人员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像贾金梅一样的失能人员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减轻了经济负担。

  2020年,呼和浩特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制度试点运行以来,呼和浩特将长护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累计享受待遇人员达1.9万人。

  从达拉特旗的“家门口就业”,到扎兰屯市的“特困兜底保障”,再到呼和浩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蒙古各地聚力“弱有所扶”,用心托举困难群众,让特殊人群实现从“有保障”到“有希望”,从“被帮扶”到“能自立”。

  过去五年间,我国初步建立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促进了困难群众生活改善。

  “弱有所扶”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是深入细致的关怀。发展向前,民生向暖。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映出的是可感可及的发展实惠,也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记者:达日罕

  编辑:王燕

  配音:危颖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