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黄鉴秋:相机里的广交会记忆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退休新华社记者黄鉴秋回顾广交会68年变迁,从轻工业品到机电产品崛起,见证中国外贸发展。镜头记录历史,广交会持续创新,连接全球。

Tags

光影流年中国

编者按:

   广交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这座国际贸易桥梁至今已跨越68载春秋。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舞台,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外贸变迁史。

   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我们请来了已退休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原摄影记者黄鉴秋老前辈,请他说说采访广交会的故事。

   广交会始终是联通世界的窗口。今日的广交会,继续以创新姿态迎接全球客商,见证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迈进。镜头定格的已成历史,广交会的未来正在新时代中继续书写。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原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届,2007年正式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我从七十年代到广东工作直到退休,一直在拍广交会这个题材,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发展变化,感触很深。

  1977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交易会医疗卫生馆介绍的河南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先进经验吸引了各国来宾。这是工作人员正在示范如何使用热参喷剂。

  在1978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我纺织品交易团工作人员请西德客商介绍西德丝绸花色样品,以便使出口商品产销对路。

  1996年4月15日,第7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来自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多位嘉宾参加开幕式,本届广交会展览摊位总数达5228个,参展企业近3000个。

  我在七十年代拍摄了许多广交会的展品照片。这些照片包括山东抽纱、河南浴巾、景德镇瓷器等产品。它们都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出口的主力是轻工业品和手工艺品,这些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印记。它们是当时我们能拿得出手的好东西,外商也很认可这些商品。作为记者,我觉得有责任记录下当时我们努力出口创汇的面貌。

 1977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西班牙客商选购山东烟台地区出产的抽纱。抽纱是烟台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花色繁多,质量精美,畅销世界各地。

  1977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0月15日在广州开幕。港澳客商在选购河南生产的狮子戏绣球浴巾。

  1978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4月15日在广州开幕。意大利客商在洽谈选购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

  展品结构的变化中,机电产品的崛起十分明显。1978年广交会上,机械产品成交额较小,展品也相对简单。当时国家就高度重视机电产品出口,此后每年都能看到进步:展位逐渐增多,展品技术含量逐年提高,种类也日益丰富。这一变化持续不断。到1999年左右,机电产品已成为广交会主要出口商品。这背后是国家工业实力的整体提升。有一个数据: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的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从53%下降到5.2%,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由47%上升到94.8%——通过广交会,我亲眼见证了机电产品从配角成长为主角。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转变。

 1978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4月15日在广州开幕。这是江西铸锻厂制造的大型矿山机械KY2500牙轮钻机在广交会展出。

  参加1979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来宾们在广场上参观各种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

  1990年10月15日,第六十八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来自世界62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多位客商参加了开幕式。

  1991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4月15日在广州开幕。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客商参加了贸易洽谈。本届交易会新增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机械交易团在展览大厅展出十几大类产品190多件套,1/4以上产品为第一次展出。

  对比不同年代,广交会场馆的变化也非常直观。现在的广交会和七十年代比,差别太大了。我刚来到广东分社工作第二年,流花路展馆就建成启用了,那时的场馆已经很大了,但还是远远比不上现在琶洲的展馆。

  拼版照片,上图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原会址:流花湖畔的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新华社记者黄鉴秋摄,1980年4月4日发);下图为:2018年11月1日,无人机拍摄的第124届广交会现场。从2003年起,广交会逐步迁往新址——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当时新建的宾馆也为外商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比如像白天鹅、中国大酒店这些。九十年代的外商数量,比七十年代又多了很多:各种肤色、讲各种语言的人都有,整个会场热闹非凡。展品的种类也丰富多了,不再是那些传统产品唱主角,各行各业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种万商云集、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过去相对单一、紧凑的感觉形成了鲜明对比。把我当时拍摄的一些照片和现在我的同事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大家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广交会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我们的国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一个缩影。

  主楼工程已经竣工,正进行全面装修中的广州白天鹅宾馆。这座宾馆是我国引进外资建设的旅游饭店之一。(1982年4月23日发)

  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隔路相望的中国大酒店。(1984年6月12日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美国客商在1981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选购自行车。(新华社记者黄鉴秋摄,1981年10月24日发);下图为2023年4月15日,采购商(右)和电动自行车参展商在第133届广交会上交流。(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1984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84年10月15日在广州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5900多位客商出席了开幕式。这是纺织品交易洽谈活动正热烈地进行(新华社记者黄鉴秋摄,1984年10月30日发);下图为:2025年4月23日拍摄的第137届广交会二期现场。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和现场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截至5月4日,共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8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我现在看广交会的新闻,感觉可谓日新月异。不过现在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退休以后也没有再去过广交会了。如果真有机会再去看看,我可能都不知道要去记录些什么了。过去我们国家都是做来料加工多一些,现在的展馆都有太多自主创新的产品了,我估计都看不懂。不过广交会那种几十年不变的商贸活力与热情,肯定还在,这也是它最核心的魅力。

 拼版照片,上图为:1990年10月15日,第68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的产品大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其技术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一些产品还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美国客商在选购显微镜(新华社记者黄鉴秋摄);下图为:2025年4月15日在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客商跟机器人互动。4月15日至19日举行的广交会第一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首次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回想起来,那些年在广交会按快门的经历,会场里特有的那种混合着各种语言、商品和人气的氛围,仿佛还在眼前。

记者:黄鉴秋

采访:肖恩楠

本期主持:程婷婷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