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新韵 非遗民俗点亮假日烟火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国庆假期,贵州乌江寨通过非遗民俗表演如打铁花、无人机烟花秀和古法造纸体验,点亮假日烟火气。游客参与互动,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Tags

黄金周非遗烟火气

  新华社贵阳10月7日电(记者骆飞)当金秋的晚霞映照着黔北连绵的群山,地处贵州乌江流域的乌江寨被“描上”点点金光。晚霞渐褪,夜幕中的寨子,灯笼、夜景灯次第亮起,映着潺潺流水与吊脚楼飞檐。

  国庆假期,沿着乌江寨蜿蜒的青石板路,循着热闹的人声穿过纵横的小巷,餐馆、民宿、酒吧等鳞次栉比,人头攒动间,浓郁的假日烟火气不断升腾。

 图为10月5日拍摄的乌江寨一角。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入夜,无人机阵列在空中排开,中秋无人机烟花秀开启。当“欢庆国庆”的字样在空中显现,风雨桥与吊脚楼里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摄。随着音乐流转,多彩焰火与无人机表演交织,在现代科技加持下,火树银花的盛景赢得阵阵赞叹。

  图为10月5日拍摄的夜幕下的乌江寨。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烟花秀的余韵尚未消散,梯田广场的夜空突然被金色火花划破——“打铁花”艺人将上千度铁水击向高空,万点金星倾泻而下,落入江面溅起细碎光点。与此同时,特技人员从水里“蹿出”,借高压水柱跃入夜空,手中火棍不停抖动,水与火的交融奇观,再度点燃游客热情。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非遗表演,现场看打铁花太震撼了,节日氛围特别浓!”重庆游客李穆英难掩惊喜。有年轻人默数着打铁花的节奏,以散开的星火为背景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份独特的山间浪漫。

  10月5日,游客放飞写满祝福的气球。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近1小时的表演结束后,皓月当空。游客们放飞载满祝福的气球,河灯也在穿寨河流上缓缓漂荡,偶有乌篷船驶过。

  白天的乌江寨,非遗记忆在各处流转。走进乌纸坊,工作人员正带领游客体验古法造纸:“构树皮要先煮软捶打,浸泡两三个月制成纸浆,最后用竹帘捞出晾晒。”她边演示边讲述仡佬族造纸技艺的传承故事。

  10月6日,不少学生在乌纸坊体验古法造纸。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广东中学生陈晓宇在指导下,将竹帘浸入纸浆池,捞出薄如蝉翼的纸胚,兴奋地说:“原来纸是这么做的,亲手做特别有趣!”作坊还创新推出花草纸体验,家长与孩子一起铺上花草,制作独一无二的工艺品。

  不远处的和平染坊里,蓝靛染布料随风飘动,游客们围坐一起,手中的白布正经历民族非遗技艺的“蜕变”。

  工作人员展示着成品介绍:“左边是苗族蜡染,用蜂蜡画图案,染后煮蜡显花纹;右边是布依族扎染,靠折叠捆扎就能做出如乌江波浪般的纹路。”一名广西游客体验扎染后感慨道:“以前只知蜡染,今天分清了不同技法,学非遗不仅有趣,成品还很有个性。”

  10月6日,游客在和平染坊体验蓝靛染布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花灯铺里,竹骨糊纸的传统花灯透着暖意;竹器铺中,艺人指尖翻飞,细竹丝变幻出多样形态;傩面具店里,各式面具栩栩如生……这些DIY项目让非遗可参与、可带走,也让乌江寨成了假日亲子游的热门地。

  国庆黄金周里,游客享受欢乐的同时,也见证着乌江寨村民生活的变迁。这个曾地处偏远的黔北小村,在不断探寻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融合中实现“蜕变”。

  这些年,当地依托乌江流域自然景观与多民族非遗资源,保留古村落风貌,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将非遗化为体验项目,田园风光变为旅游资源,让古朴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火花。

  如今的乌江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吃上“旅游饭”。自开门迎客以来,乌江寨以独特的民俗烟火气,正努力书写着一个偏远山村借文旅融合实现逆袭的生动故事。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