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之洲感受多彩的人类文明之光——第三届“良渚论坛”观察
TL;DR
第三届'良渚论坛'汇聚全球专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文明多样性。论坛强调文明互鉴、大遗址保护的平衡发展,并展示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Tags
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 题:在美丽之洲感受多彩的人类文明之光——第三届“良渚论坛”观察
新华社记者魏董华、冯源、段菁菁
这既是一场回溯文明源头的历史之约,更是一场连接古老智慧、致力当代发展、开启美好未来的思想大会。
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如约而至,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于此,聚焦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触摸文化刻度,探寻文明之光。
文明根脉:探寻远古智慧,碰撞思想火花
良渚先民是如何烹饪大米的?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久保田慎二在论坛的交流中给出了他的研究思考。
“我们通过陶器形态和使用痕迹,推测良渚先民可能采用‘蒸煮’或‘两次蒸’的复杂方式烹饪大米。”他以东南亚民族学案例为引,揭示了长江下游史前饮食文化对东亚乃至东南亚的深远影响。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讲述着不同文明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一场场分论坛中,来自海内外考古、大遗址保护专家学者思想交锋不断,深化文明对话,展现了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
“当下的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国家视角’,更要看到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普世价值。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帮助我们真正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合作研究集群负责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说。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看来,要认清中国文明,不单要研究自身内涵,更要加大与其他文明研究成果和技术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实践创新:大遗址保护的“国际共识”与“本土智慧”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根脉与记忆,城址与大遗址是镌刻着人类文明基因的“活化石”,也是激活城乡文化认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引擎”。如何协调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成为本届论坛上各国专家关注的焦点。
“我们无法保存一切,但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法国史前学荣休教授让-保罗·德穆勒以巴黎古城改造为例,指出“抢救性考古”与“预防性考古”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最小干预”“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已成为大遗址保护的普遍原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文艳研究员在介绍长城保护策略时说:“我们不支持大规模修复,目标是延缓和避免其消失。”
良渚就在进行着“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探索实践。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当地通过“文物特区”机制、法治保障与数字赋能,构建起“保护—研究—利用—传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良渚的大遗址保护机制,核心在于人与遗产的和谐共生。良渚不是孤立的遗址,而是嵌入群众生活的活体。
文明互鉴:以遗产为桥,绘未来图景
在本届良渚论坛上,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玛雅文明被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从纪念建筑到考古遗址,从历史城镇到现代都市,从遗产运河到遗产线路……40年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不仅日益增多,主题类型也越发多样,向世人生动展示了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考察过北京中轴线、故宫、长城、福建土楼和武当山等多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说,“良渚论坛”的举办不仅为不同文化和文明提供对话互鉴的平台,更高度契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要使命,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团结,推动世界和平。
“通过论坛,我们能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与不同理念碰撞,而这些成果都能为我们本土的遗址项目提供借鉴,助力我们探索更多元的发展模式。”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管理局局长罗德里格斯说。
爱尔兰都柏林市政府艺术负责人雷·耶茨说,中国在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平衡——既拥抱现代科技的先进,又精心守护着古老的历史,展现了令人赞赏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