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西安城墙:当千年城垣遇见数字文明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管理平台实现智能监测和预警,结合人工巡查保护文物。数字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如MR游戏和智慧沙盘。城墙正从守护者转向数字保护方案输出者。

Tags

城墙

  新华社西安10月30日电(记者杨一苗、张云龙)持续一个多月的秋季连阴雨,对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来说是一场“大考”。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内,工作人员不断关注着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大屏上闪动的数字。

  工作人员通过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工作(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城墙上的重点积水区域、护城河水位情况,可以在这个‘数据大脑’上显示出来。”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说,“这里还能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判可能出现的文物本体安全问题。”

  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今天的西安城墙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后经过数百年的兵火战乱、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西安城墙逐渐风采不再。然而通过一系列保护工程的实施,如今的西安城墙已重新焕发生机。

  游客在西安城墙上体验一款以射箭守城为主题的MR混合现实游戏(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年近八旬的西安市民韩存枝还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安全民保护城墙工程:清理护城河淤泥、修复箭楼、修建环城公园……“‘护城’持续了近20年,终于使得西安城墙重现往日恢宏雄姿,让我们市民可亲、可近、可感。”她回忆道。

  为了更加科学地对西安城墙进行保护,西安城墙也开启了“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成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行者”。据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介绍,通过3000余个监测点位和智能摄像头系统,以及人工巡查与测量,让建筑结构沉降、裂缝、位移等,都在精密监测之下。

  在游客眼中的西安城墙,巍然完整、风貌依旧,而在文保巡查员吴博文的心中,城墙却还有“另外一面”。在西安城墙的墙体之中,有多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空洞,墙面上也有因气候变化和地质原因形成的陈旧性裂缝,这些空洞和裂缝都是吴博文的重点关注对象。“一场连阴雨,就可能改变空洞的稳定性。”他拿出挎包里的测距仪、游标卡尺等工具,在城墙上不时观察、测量、记录着一处处裂缝的数据。

  文保巡查员吴博文在城墙上测量海墁裂缝长度(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些智能监测和人工测量的数据,全部聚拢在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这一“数字大脑”中。赵彬说:“砖体0.1毫米的位移、墙体含水率的微小变化,都能转化为预警信号,通过图像识别与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裂缝、沉降等病害的自动识别与预警。”

  同时,数字技术也应用在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中。在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高光谱扫描技术还原的夯土“年轮”在光影中变幻;永宁门的智慧沙盘上,盛唐市井图景随数字投影徐徐展开;面对节庆客流高峰,安防设备与游客出入的智能闸机数据联动,可以精准预警客流拥堵,并引导游客分流。

  如今,西安城墙数十年的保护经验正转化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标准体系,高衡说,通过与1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西安城墙正尝试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向“数字保护方案的输出者”转变。

Visit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