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银球之约
TL;DR
记者在WTT中国大满贯赛现场,被两位球迷的故事打动:一位女孩与偶像童年照片合影致敬成长,另一位男孩坚持关闭闪光灯遵守规则拍摄偶像。
Tags
" 男孩眼睛一亮,他接过手机,点了下去,图标被斜线砍下,“闪光灯,关闭”。"
北京首钢园像一座钢铁丛林,矗立在秋日的晴空下。昔日的熔炉沸腾处,在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却有了另外一种灼热——2025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作为报道本次赛事的记者,我不仅为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叫好,也被赛场外两个球迷的故事打动。
故事一:偶像的童年
首钢园八极场入口处,长龙蜿蜒。我的目光,被队伍中几只行李箱吸引。那是风尘仆仆的拉杆箱,上面贴着模糊的托运标签。它们的主人,是一对年轻情侣,说着吴侬软语,像是刚下飞机,还来不及安顿,便拖着行囊,直奔赛场。
更妙的景,出现在场馆台阶下。一个女孩从包里取出个袋子,她绕过人群,走到台阶处巨大的选手海报下。海报上,是意气风发、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她眼神锐利,单手握拳,颇有王者风范。
女孩小心翼翼地拿出两张放大的照片。照片上,是脸颊肉嘟嘟、眼神懵懂、笑容灿烂的小丫头、小小子,那是童年的孙颖莎和王楚钦。
女孩将这两张照片高举过头顶,举到了海报上那张成熟、刚毅的面孔旁。她调整着角度,请朋友拍照,让照片里稚嫩的“莎莎”和“大头”,还有她自己,与海报上长大的“小魔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合影。
女孩回看着照片,满意地笑了,而我仿佛也读到了画外音:“看啊,这就是和我同龄的冠军们,从那么小一点,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这一幕,竟让我有些感动。女孩收藏了偶像最初也最纯真的模样,她追慕的不仅是冠军光环,还有一段与他们共同成长的岁月。她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成长”的温柔致敬。
故事二:请关闭闪光灯
八极场的声浪是具象的,像一锅滚烫的水,随着比分的交替沸腾。我坐在记者席,在这片声浪中,试图用冷静的文字捕捉、记录比赛。就在这时,一只汗津津的小手,拽了拽我。
我低头,撞上一双清澈的眼睛。一个六年级男孩,脸上没有普通小孩与父母走散时的慌张,反而是一种让人意外的着急。
“阿姨,”他声音急促,“您能帮我把闪光灯关掉吗?”
他将一部旧手机递给我。屏幕亮着,正是相机界面。他解释说,现场一直强调,请关闭闪光灯,不然会影响运动员。而他,想拍王楚钦,但闪光灯一直会亮。
那一刻,我心一动。这个与父母走散的孩子,他的首要诉求不是找家长,而是遵守赛场规则,为的是在不打扰比赛的情况下拍到偶像。多么干净、多么执拗的敬意。
我接过他的手机,我们俩,头抵着头,开始了一场针对“闪光灯”的紧急技术攻关。点开设置,进入相机高级选项,HDR、夜景模式、人像光效……我们像排雷专家,认真排查可能“引爆”那道白光的开关。一个个功能被我们关闭,可那个“闪电”图标,始终不见踪影。
男孩时而抬头,紧张地看比赛;时而低头,用眼神催促我这个笨拙的“技术顾问”。
时间在我指尖的滑动与他的张望中流逝。王楚钦一板板凌厉得分,引得全场雷动。男孩也跟着鼓掌,可掌声一落,他又扭回头,眼巴巴地看着我。
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接受无法关掉闪光灯的事实时,我突然在取景框边缘发现了工具栏,工具栏尽头,正是那个“闪电”图标。
“找到了!”男孩眼睛一亮,他接过手机,点了下去,图标被斜线砍下,“闪光灯,关闭”。他长舒一口气,立刻举起手机,对准了他的英雄。
透过那块小小的屏幕,他将崇拜与梦想,聚焦到了那个挥拍的身影上。他找到了“闪光灯”开关,也守护住了内心那份不容打扰的“规则”。
夜色深沉,赛场的灯光渐次熄灭,球迷们带着心满意足的疲惫,回到城市的四面八方。感谢小小的乒乓球,它像一枚纽扣,在这个长假,将国手的荣光与球迷的热爱,紧紧缝在了一起。(岳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