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走笔丨漫步郑州商城:亳都有新象

AI Summary1 min read

TL;DR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考古展,杜岭方鼎等文物首次聚首,展示3600年商都历史。同时,亳都·新象商业街区融合古今,推动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

Tags

郑州城市考古文物商代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说, 我们正以‘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为理念,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中秋月下,细雨绵绵,一场难得的“团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上演。

  新启幕的“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杜岭一号方鼎”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杜岭二号方鼎”,在分离数十载后,首次于它们的出土地河南郑州聚首。

这是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一号方鼎(左)与杜岭二号方鼎。(新华社记者 袁月明 摄)

  除两件杜岭方鼎外,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另外两件兽面纹青铜方鼎,以及近500件新发现文物集体亮相,其中多数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不少人专程赶来,细细观摩青铜大鼎上那些繁复的纹饰。恍然间,这座距今约3600年的商代早期都城的辉煌面貌,开始从模糊变得清晰。

  这里有至少两重城垣,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并且存在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体现出高超的规划理念及营造技术。

  这里发现有象征王权的青铜重器。特别是杜岭一号方鼎,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青铜器,比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还要早约300年。

  这里出土了多例契刻符号,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商代牛肋骨刻辞,上有三行共计11字,被相关学者释读为“乙丑贞:从受……七月又乇土羊”,为探索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曾指出,结合越来越多的考古实证材料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郑州商城为商代第一位君王汤所建的亳都。

  “认识郑州商城是把握中国早期国家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也是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坐标。”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侯卫东说。

  而在近10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商城联合开展考古工作,累计有2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

  “我们不仅在商代大型夯土建筑、手工业遗存、城市水利设施、高等级墓葬、祭祀遗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还陆续发现了战国、汉代、唐宋及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大项目部副部长杨树刚说,“这些发现延伸了郑州的城市历史轴线,丰富了郑州的城市历史内涵,也实证了郑州这座城市3600年来城址不移、文脉不息、人脉不断。”

  考古工作者持续向下追寻文明足迹的同时,城市也没有停止向上生长的脚步。

  走出博物馆,穿过马路,便来到城市新地标“亳都·新象”。夜幕下,这里灯火璀璨,人潮如织,古色古香的建筑形态与时尚现代的潮流品牌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

  “网上看到消息,说这里有大量首进品牌,所以就约上朋友一起来打卡。”在郑州读大学的小伙子李昊,言语间满是兴奋,“一边是历史,一边是当下,这种体验太酷了。”

  站在街区入口处举目四望,东侧是高耸的商代夯土城墙,西侧是红墙绿瓦的千年文庙。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核心片区的首开地块,亳都·新象不只是一处简单的商业街区,更期待成为一处彰显城市韵味与生活品位的文化场域。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亳都·新象于9月29日开业,国庆假期刚过一半,累计人流已超50万,累计营业额超500万,为郑州双节消费市场添了一把火热。

  这是古都郑州,在城市更新中延续文脉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郑州相继出台《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明确提出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彰显地域特色,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

  郑州商城遗址的主要所在地管城回族区,被市民们亲切地称为“郑州一环”。以绿意盎然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中心,沿东大街、书院街、城南路、城东路来一场Citywalk,丰富多样的文旅业态正不断给予老城区“古今交融、与古为新”的独特气质。

  东大街上,车流穿行不息,远处的城市霓虹勾勒出令人惊叹的城市天际线,彰显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

  书院街考古工地内,色彩缤纷的露营帐篷如花朵般盛开在考古探方间,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中集体吟诵咏月诗句,声声入耳,诗意盎然。

  行至城南路,曾经是连片棚户区的背街小巷阜民里,已然化身饱含烟火气的时尚街区,让远道而来的八方游客得以触摸老郑州的市井温度。

  而在城东路与东里路交叉口,一段保存完好的城墙纵剖面,清晰展示着从商、周、秦、汉一直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夯土层,不同时期用白线加以区隔,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城市发展变迁的轨迹。

  “郑州商城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起始站。”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说,“我们正以‘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为理念,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历史文化“唤醒”、老街老巷“焕颜”、文旅融合“焕彩”、多元业态“焕新”……依托考古遗址这一地理空间,历史载体打造和美好生活再创造实现了有机统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文化遗产保护、文脉赓续传承由此相得益彰。

  雨仍在下着。游逛间,时不时会遇到撑伞而至的游客,面上不见急躁,反而多了几分雨中漫步的惬意。这或许就是独属于“郑州一环”的松弛:数千年时光,折叠于此;任风云变幻,咋样都“中”。

  抬眼,古朴厚重的城墙向远处延伸,思绪也不禁随之飘远:3600年前的秋天,是否也如此般?(袁月明)

Visit Website